szn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nf

博文

说“她”

已有 5167 次阅读 2016-3-6 00:5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说“她”

曾雄生


题注:“她”字最初读“姐”,意思是“妈”,什么时候才变成“她”呢? 


某日,读台湾周维强兄的“脸书”,有此一条:

今天中午准备公出时,在东门巧遇张于倩小姐,得知他即将步入组织家庭的阶段,内心为他感到高兴。……

周是科学史博士,10多年前,曾在我供职的研究所研修访学,专事火器史。看到他文章中,以“他”指代张小姐,觉得很别扭。以他的文字功夫,当不至于出此低级错误。于是我和周博士之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曾:台湾书写中,他和她不分吗?还是女权主义兴起后,性别平等所致?抑或仅是笔误?

周:我们不怎么分!也可讲究,也可不讲究!

曾:这边分得很清楚。跟英文中的分法一样。

周:刚才问了小女,他说学校里也没讲求!坦白说,学校从没特意推广过!但我最初有印象这个字,也是1980年代了!

曾:现代汉语“她”字的意思在古汉语中的确不常见。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用“她”字的呢?我觉得中文中使用她字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文字的的性别问题?

周:对,这是值得研究的,台北也有女书店!下次来台北,我可以带你去看看!

曾:好哇!谢谢维强!

曾:为什么女性的TA,一定要写成她?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古文中,至少我没怎么读到。

周:没错,且这应该与西方语法进入中国有点关系,然后受到提倡女权的推助。

那么,现代汉语中的“她”是怎么来的呢?

古文“她”,最初的读音为“姐”。根据《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等古代字书的解释,字和字一样,最初都是表示母亲,古代四川(蜀)人称母亲为。清代的文字学家段玉裁甚至认为,“姐”字“当蜀人所制。”至今在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称母亲或祖母为的发音,如湖南方言中的“娭毑”。广东新会方言也称母为“姐”,姑妈称为“姑姐”(中国社科院李根蟠教授提供“她”字的最初读音也是“姐”,也可以写作成“媎”,都是表示母亲的意思。“姐”字的另一写法,“姊”字,读音为zi,也可指母亲。刘知几《史通@ 说中》:“呼母云姊”。有史料记载,这种称法盛行于六朝时期。

于此看来,她”字在古文中并无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意思,也不读为“TA”。那么,古汉语表示女性第三人称时用什么字呢?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汉语史上,他称代词远不如自称代词和对称代词发达,特别是中国上古语中,“没有第三人称,是因为它没有这种需要。”由于他称代词所代指的主体不在当场,称代上就不用有太多的讲究,一般直呼其名称就可以了。重复提到该主体时,为了避免啰嗦,便借用几个指示代词作为“TA”称代词,这就是上古汉语中的“厥”、“其”、“之”、“彼”、“诸”、“夫”等汉字。汉代以后,方言他称代词“伊”、“渠”和“他”逐渐产生并盛行起来。

早期的这些他称代词并无男女之别、人物之分。如,《史记》载项籍言:“彼可取而代也。”彼,指的是秦始皇。《旧五代史》载,太后庄宗曰:“吾与太妃恩如伯仲,彼经年抱疾,但见吾面,差足慰心。”彼,指的是太妃。唐《寒山诗》:“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渠,指的是蚊子。宋朱熹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指的是水塘。《南史》中“吾见张时,伊已六十。”伊,指的是吴国张长公,是个男的。《红楼梦》:“薛蟠因伊倔强,将酒照脸泼去。”伊,指的是张三,也是个男的。

晚清以后,伊”开始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文人白话文学,其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将女性的她称作“伊”。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伊”却只能是“她”。鲁迅《风波》:

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

他,最初表示“别人”、“其他的”,表示你我之外的第三者的“他”是在唐、五代以后流行起来的,最终“他”以绝对优势取得主流地位成为汉语通用他称代词。起初,“他”字并没有性别的特色,无论他称男性、女性还是指称事物,都用“他”。晚清以后,特别是在五四以后,逐渐产生了几个区别性的他称代词,如:“她”、“它()”、“祂”、“怹”等。于是在民国时期,一度出现,“伊”与“她”并存的情况,周作人《初恋》:

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是十三岁罢。我跟着祖父的妾宋姨太太寄寓在杭州的花牌楼.间壁住着一家姚姓,她便是那家的女儿。伊本姓杨,住在清波门头,大约因为行三,人家都称她作三姑娘。

而以“她”取代“伊”,则是晚清以后西学东渐的结果。在用白话文翻译欧美文学作品时,汉语第三人称不能区分性别,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便。汉语中没有一个与“she”相对应的词,因此最初翻译“she”时,常译成“他女”或“那女的”。后来又用吴方言中的“伊”来专门代表女性他称单数,并在晚清和“五四”前后成为一种趋势。

192089日,刘半农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他在伦敦时时写的《“她”字问题》一文,建议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书面字,并将这个字的读音定为“ta”。文中刘半农还提出了另一个新想法:除“她”外,应当再取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自此,汉语他称代词分化出了“他”、“她”、“它”。同年94日,刘半农又在伦敦作了一首著名白话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是现代汉语中“她”字的较早使用之一: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目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目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漫漫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新诗经赵元任先生谱曲后,收入了1925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从此,传唱不衰,家喻户晓。“她”字的用法也随之得到公认,并逐渐成为第三人称女性的专有代词。

1949年以后,大陆经过规范,“她”字成为第三人称女性的代词唯一正确的写法,而台湾,“他”,指你我以外的第三人,不分男女,同时台湾也用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她”。是有本文前面的一段对话。

现代意义上的“她”,从出现到而今,也就不过百年,从语言上来说,“她”还很年轻。


 

参考文献

 

杨建民,刘半农与“她”的故事.光明网(原载《中华读书报》). 2004-07-20 [2010-05-27].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1678-960728.html

上一篇:我对土地零碎化的观察与思考
下一篇:中国古代是如何测量雨量的?
收藏 IP: 221.222.55.*| 热度|

9 李轻舟 徐令予 史晓雷 董全 韩玉芬 谢平 陈沐 侯成亚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