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讨论、争论、还是辩论?——评饶毅、李连达和李贻奎之“论” 精选

已有 9340 次阅读 2013-1-9 08:39 |个人分类:文化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中药, 饶毅, 李连达, 砒霜

我很关心科学网上“置顶”的文章,特别是关心连续置顶的题目。因为既然能连续置顶,那一定是大家都关心的题目,至少是科学网编辑部希望能引起关心的题目。

 

这两天就看到被连续“置顶”的饶毅和二李(李连达和李贻奎)的“X论”的文章。我这里先用X论,因为我还不知道这一场论战是应该定义为讨论、争论、还是辩论。

 

在讨论饶、李“X论”之前,先对博主李连达表示一个敬意:一个院士能放下身段在科学网写博客,和老百姓一起交流很多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在中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同时也对李连达和李贻奎所发表的很多文章表示一个赞赏:基本都是有思想和有诚意的讨论。最后也对一个现象表示一个好奇:博主李连达在科学网的所有博文几乎都是李连达和李贻奎两个人共同署名的文章。

 

科学网上的博文园地是自由思想的百花园和百草园,只要不搞“恐怖主义”和骂娘,基本是畅所欲言,很多奇谈妙论,这也是我喜欢上科学网的原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思想就象指纹一样,是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就是基因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也会被环境进行各种表观遗传的修饰,最终导致大脑构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思想也不同,观点也就相异。还没有见到有报道说人类有同等大脑和同等思想的例子。科学网上的二李一个是院士,一个是助理研究员(饶毅语。我看网上有报道说李贻奎是副研究员),一老一少(仅凭估计,没有调查)的思想在诸多问题上能这么一致,如果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奇迹,那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读了一些评论之后,再对二李提一个建议:打开评论的窗口,让读者评论和讨论,因为写博客的意义就是讨论。没有了评论就没有了讨论。)

 

言归正传:“X论”。

 

先看百度的定义:

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to discuss

争论:争辩讨论;争吵。to argue; to dispute; to debate; to controvert

辩论:把对人进行考查后所作的鉴定加以认真分析。 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to argue; to debate; to dispute; to moot

 

百度对三个词的中文定义和描述模模糊糊,而英文的注解倒更明确一些。

我这里不是要咬文嚼字,这三个词反映的是三种文化、三种思维模式和三种交流方式。我的看法是:

讨论:理性商讨,以交换意见和协商为主,不持有立场,不坚持己见,目的是达到共识。交流形式温和,结果是握手言欢。

争论:持有立场,坚持己见,感情冲动、言辞激烈,指责和攻击对方。目的是想说服或战胜对方。交流形式激烈,常伴有人身攻击,结果是不欢而散。

辩论:理性争论,坚持己见,找出对方错误,反驳对方,目的是击败对手。交流形式激烈但理性,结果以计数的和不计数的表决方式做结论。

 

用以上的定义来看饶、李的论战:

 

1、关于砒霜与白血病治疗的研究

两文对砒霜与白血病的治疗以及张亭栋和其它人对该发现的贡献的论述,是属于理性的讨论,而且是有调查、有研究、有思想、有水平和有深度的讨论。经过这场讨论,让我们对中药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有了比较清楚和全面的了解,也对没有由中国人把这个治疗方法推向世界感到遗憾。这样的讨论会促进中医药的研究和推广。我们要感谢饶、李的讨论。

 

2、关于“中文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嘲讽

双方的文章里都有些“嘲讽”对方的文字。虽然嘲讽有“人身攻击”的嫌疑,但只要嘲讽对事不对人,也是一种文字上的娱乐,让文章有看头。被嘲讽的一方心里可能会有点不太舒服,但能让读者笑笑,满足一下大众对“丑”化“名人”的快感,也算是对大众娱乐做了贡献,我们也应该因此感谢饶、李。饶、李本人也不必太往心里去,多往好处看,至少这种方式的批评会极大促进双方的中文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好事。如果我们都能以看相声的方式来对待批评,理解中国人的幽默,岂不是大家高兴?就像饶毅说的,他的文章看上去“凶神恶煞”,但人却非常平和好处,我相信二李也是一样。(包括我前面对二李联名写博客的好奇评论。)中国老话说:不打不相识,打了以后就是朋友。争论的实质往往不是争理,而是争气。而争气的结果往往是越争越气。因此,气还是少争为好。

 

3、应该是叫饶毅、李连达好还是叫饶院长和李院士好?

饶毅在文章中对李文表扬“陈竺和夫人”的评论,实际上是点了一个中国文化的“特色”:尊重领导。但饶毅没有就此现象再做深入的讨论。

 

说到尊重领导,我说两个题外的故事:

 

一次是去参加一个会议。会议完后的晚餐是自助餐。我排队拿好菜以后,正在寻找就座的地方,一位认识我的大会工作人员跑过来从我手上要接过我的盘子,说X书记来了,要我把盘子给他先吃。我没有同意,她说我“自私”。我觉得很奇怪,因为那位书记健康健全,而且比我年轻。

 

另一次去参加一个节日招待留学人员的晚餐。领导人发表了感谢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致词之后宣布晚宴开始。领导就坐“贵宾席”,由服务员端菜斟酒,先吃了起来。被请来的留学人员却被晾在旁边等待自助餐的开始。

 

中国的文化理论上是尊老爱幼,实际上是尊贵爱富。这大概就是平常说的理论上宣传的东西就是现实中缺少的东西。中国文化对人的称呼都冠以“定语”(倒装式定语?)。对领导都有个尊称:某院长、某所长、某书记、某院士......(再大的我用的不多,不一一列举);对一般人也有个分类:某老师、某师傅,某会计、某经理……。

 

随着定语的不同,对不同定语下的人的态度也有不同,于是就有了饶毅所指出的文化现象:尊“贵”。你看科学网,不也是碰到“名人”的文章就另眼相看,有优先“置顶”的倾向吗?就是我们自己,不也是这么看名字下评语,而不是看文章作评论的吗?这个文化是好还是不好?有什么优缺点?是不是在鼓励“好好学习、天天向”?可以讨论

 

讨论是理智,是和谐,是解决问题;争论是斗气,伤感情,越争越气。因此,多一点讨论,少一点争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037-651223.html

上一篇:“闯”红灯和“闯”黄灯——一样的闯字,不一样的意思。
下一篇:“门当户对、父母包办”婚姻的生物学意义:避免人种的退化
收藏 IP: 122.224.36.*| 热度|

29 曹鹏 李宁 彭思龙 田圃 武夷山 许培扬 曹聪 李学宽 张相军 翟自洋 黄荣彬 王枫 何学锋 文克玲 戴德昌 边一 李汝资 王丽 蔡小宁 罗春元 刘振华 biofans lbjman schist truth21ct limits999 yunmu laifuzi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