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出東方-MZLSHU(上海大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zlshu007 寧静致遠

博文

兄弟在美国的时候(8)-休斯顿的365天

已有 2790 次阅读 2015-10-11 06:39 |个人分类:当时心情|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文题名:兄弟在美国的时候。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当年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某海龟回来,言必称:兄弟在英国的时候。哈哈。


去了林先生的实验室,实际上到达时间是2013年4月25日,按期回国应该是2014年的4月下旬。出国方向是一年时间,一般要求出国半年以上讲默认你的英语及在国外的学习是有的作用的,有的是要求一年。

前文所述,我主要在林先生实验室开展NF-kb通路的相关工作,林先生在这个方面成绩显著,在年轻的时候发的文章非常好。其实我此时对NF-kb通路不甚了解,只是出国前突击了一下。

1.语言问题

MD 安德森开始做实验,那么首先是面临语言问题。

这一点在美国很多学校或研究所, 一般有语言的培训,并且是免费的。刚来不久,林先生转发一封信给我(每个人都有一个MD的账号,离开后自动关闭),建议我根据能力选择口语、写作等班级上课。我选择口语。

但是并不是肯定能上的,递交的申请上写上一段话,文字以证明目前到达什么水平,另外根据报名的人数决定。

很幸运,第一期口语班我选上了。很有收获。印象中。每周3天,一般是早上8:00开始到9:30结束,很紧张。老师的名字叫MARK,很好的老师,我们这个班,大约有12个人左右, 4个大陆来的,俄罗斯1人,塔吉克斯坦1人,台湾1人,日本1人,韩国2人,其他记不住了。上课老师很用心,第一节课,每个人得到一张卡片,写上自己英文名字或班级上课时的名字,折好,放在自己的面前。这样大家很快就知道了。每次上课,老师都会组织大家分成不同的小组,每次都和不同的人合作的。

有一次小测试,老师带来直接考的蛋糕,答对的都有奖励,后来大家都得到的。不过答题答的好的多一些,我多了一块。这样上了近两个月,获得结业证书。

以后再没有报上名,上口语或写作,有时看到MARK老师匆匆上课,很敬佩他。

2.听课与讲座

看到研究生的课程,想去听一听。就问研究生:我们能去听吗? 答:可以。不要注册,同老师说一下,他们很nice。如果注册,要成绩,那很麻烦。

有一门免疫的课程,我想去听听。在上课前,我对上课的教授说明身份,表示想听他的课。他说:ok,welcome。还给了他讲课的材料。可惜因为实验的开展,我只听了大约1/3。

听讲座,确实听了不少。讲座水平也是相当的高。开始的时候不清楚情况,都是林先生实验室的博士生带着去,诸如系里的报告等等,都可以去听。起码有一点好处:不用带午饭。一般报告,提供披萨的。因为MD的报告基本早12:00-1:00.。

有时报告级别比较高或者单位比较有钱,直接提高午餐的盒饭(lunch box)。不过需要早点去,排队或者是刷卡-MD的工作证。边吃lunch box ,边听。霸气!

在MD时候,参加过几次与其他单位的联合workshop。大约是几个系或院一起举办的,每次林先生都比较重视。我搭林先生的车听过几次,主要是各个实验室讲最新的进展,每次一个人讲。

合作的精神在MD处处可见,我们开组会就有临床的一个课题组参加。我也曾断断续续参加过一个肾癌课题组(临床老外的课题组)及李博士课题组的两个课题的工作,终因时间太多,没有进一步开展。遗憾!

3.学位与工作汇报

参加了一次博士论文答辩,咨询并了解了MD博士的大致培养过程。

本科毕业来到MD读博,基本之前的面试肯定过了。那么大约一年半之后,要有一个考核,以决定你能否读博。考核由系里的学术委员组成,有教授们随机定3个题目,根据题目写成你的研究可行性报告,并进行答辩。

答辩的结果有3个可能性:1,一次性通过,继续读博;2,暂缓通过。给出修改意见,几个月后在答辩。可能过关读博,可能转成硕士,一年后以硕士答辩毕业。3,就是不合格,以硕士生资格对待,或者劝退。(以上本节内容,只是我想了解他们研究生培养的情况,与研究生聊天得知,未经核实)

我在MD期间,就听说一个RICE的研究生(中国大陆去的)因课程不及格,被学校辞退。

可想而知,每次过关答辩的难度,关键是你不知道答辩专家最后定哪个题目。我想阅读能力就是这么来的

吧。

读博士期间也要考核,所以在美国好的单位拿到博士很难的。我听答辩的那次,那个学生发了NATURE。在实验室吃饭的时候,总是说哪个课题组又发了好文章等等。

Deng也要答辩了,据说也要到一个很好的地方做博士postdoc。GOOD luck!

课题组每次工作汇报也是无形的压力,你总得有结果吧,做个PPT总得像个样子吧。林先生批评过好好几次。

4.一次直接的指导

林先生亲自示范我实验操作仅有一次。那次他在热饭,看到我在剥离EMSA的胶。他说,不是这么做的。我来做你看。熟练的将胶剥开,并且教我如何做好EMSA的关键步骤。很开心的告诉我:做个EMSA,很容易,很快。

我赶紧问:我们国内的研究生,听说做同位素,那就不得了,出大事了,您怎么看? 林先生说:这没啥。我们几乎天天做。在MD,在任何实验室,按操作流程做,没有问题。

确实,我们在MD,几乎天天有人在做同位素。

365天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了,我慢慢体会到,林先生所说,去休斯顿最好买车。有你我不仅做课题需要(周末去实验室),出去任何的地方几乎都需要(休斯顿,得州实在大)。


兄弟在美国的时候(10-结束篇)-刻骨铭心的最后三个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7522-927241.html

上一篇:巾帼不让须眉-向女科学家致敬
下一篇:共同度过-MD ADERSON CANCER CENTER 系列(汇总)
收藏 IP: 180.168.1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