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cylyh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cylyh123

博文

横断山区虎跳峡调查的遇奇脱险 精选

已有 4476 次阅读 2020-12-11 10:00 |个人分类:科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989年夏,参加朋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调查。我们两人乘夜班车从昆明到丽江县城。一夜疲劳,清晨到达,住在县汽车总站招待所,白天到四方街探访课题组当地成员,准备了进虎跳峡的吃与实验用家什。第二天一早坐中巴到大具坝。天阴,县城出发,过白水躺黑水,穿越玉龙雪山。过了黑水,将过玉龙雪山往大具坝山顶的垭口时,司机停车了。下去检查,又开,再检查,又停,再开,再停!司机无奈告诉我们,没有机油了。为什么?乘客和司机一起分析,是不是司机粗心或是一路漏油?检查,后面的路或是停车位置,都没有油迹啊!司机最后想到,可能是昨晚停车在总站外的停车场,有人把车上的机油抽走了,留下一点,可以继续行走一段路,没想到这是要爬山过雪垭口的山村中巴啊!我们半路就熄火。小偷啊,小偷,你借或偷,写个条子吗!好在中巴已翻越垭口,行进在总的下坡趋势段。


        大家下车推,上坡段,平路,用力。“一、二、三”地喊起,车上的两名荷兰女乘客,也在队伍中听懂了我们的加油号,也加入推车呐喊助威中。上车下车,反复,本来应该在中午12点左右到的,到了下午3点过,我们才在顺坡下滑的中巴中,到达大具坝。天气不算作怪,自从车出了问题,我们推车行进中就没有下雨,而且还偶尔霞光穿透云层。车上10多人团结协作中我们到达目的地。


       白水现在是著名的蓝月亮谷景点,是沿玉龙雪山箐沟建成。白水之所以白,是来自玉龙雪山的雪水,流淌大理石变白净而得。沿谷梯级建坝拦水,像山谷的喀斯特边石坝水池般一级一级往下延伸。池塘的水碧蓝碧蓝地映照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很是美丽迷人。之所以变蓝是沉淀了白水中的氧化钙,如同喀斯特河谷池坝,我们在贵州小七孔景区,在九寨沟边石坝水景所见。听说,这拦坝蓄水建议出自应对气候变暖,保护冰川。但如何得来,已不重要,重要的它已是游客必到之景。黑水没有变。它之所以黑,是水流淌在黑色的玄武岩黑石头与黑色风化松散物、土层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在大具坝,我们找到留宿的客栈,安顿好,我们两人就拿起工具背起行包,往虎跳峡丽江一侧的玉龙雪山江边走去,开展调查,看地貌、岩石、冰川遗迹、植物群落。有学者将这里冰川遗迹自低海拔向高海拔,划分了玉龙至大理冰期的多阶段过程。天空这时不客气了,不仅下雨,而且下个不停,还有点大,仿佛要把我们在路上没有挨的雨给补上。我俩努力地到达预定的下虎跳峡出口处,完成了要做的事,往回走。与我们同样心急的是同车到达的荷兰女游客,她们安顿好后,也到我们来的地点观察拍照。彼此,算是认识了,“一二三”的喊叫声中认识。路上打了招呼,各自玩。夜幕中我们回到客栈。一夜安好,带来的食物做了晚餐,但还是到客栈补了碗面条。


      第二天早上,我们坐渡船过江。第一次亲临金沙江虎跳峡水面。心情有点激动。渡船上看到两岸两边高耸的堆积沙岸,足有50米高吧。江水穿越了大具坝古老的沉积层,切穿了围绕大具坝的四周山岭!金沙江,你就这样流向远方,一个山坝一个山坝地穿过,一个山岭一个山岭地切穿贯通,如此金沙江连接长江,流入大海。大脑的映像汇成心中的波涛汹涌与绵绵溪流,更是滔滔东逝水,你就这样改变与塑造山河!

      

       到岸,下船。我们拿起行装,走入小道。比我们有干劲的是老外,扛着自行车下船,上坡推,险道扛。我们缓步走向白石崖,一段绝壁,大理石直崖。我紧靠崖壁,面向深峡,望着激流漩涡,也盯着一动不动的宽阔水面,慢慢地、慢慢地向前!腿打不打抖,没有记住。看着老外,扛着山地车穿过白石崖,心里也想这帮老外没事找事。


      走过白石崖就是一段松散的碎石坡。小道路面较宽。老外不再扛山地车了,他们骑着向前。同行也有马帮。正是这马帮让我过绝壁小心翼翼,想起了之前的听说。考察这里风景名胜的队伍,骑马过白石崖时,马与马靠得近,后面的马腿踩滑受惊,乱跳乱蹦,后面马上的人敏捷地跳向前面,抓住马尾巴,才没有被马丢下深渊。这是下虎跳峡。


      峡谷江水咆哮,波涛翻滚,宽处打漩的水中有树干、枯枝、泡沫一圈一圈地向漩涡中心集中,那里出现一个转速快的漩窝。两岸绝壁耸立,崖壁凹凸处绿草绿树小花,妆点分外妖娆;飞流直下的崖壁瀑布,险峻更有魅力。一幅壮观美丽的山水壁画长廊。山腰漂浮白云,往山顶云层越来越厚,有点乌,像黑云压城。我们背上的包包,手拿的工具,没有让我们充分欣赏,我们不是观景游客,有点像来峡谷打工谋生挣钱的。走过几段碎石缓坡,淌过几条山涧小箐,我们到达目的地:核桃箐。这是一个峡谷中宽敞的大石崖脚下的碎石缓坡。住着十几户,房屋好多是用扁平的石头砌成,更多是垒起,住家之间上坡为主,石板路连接各家。我们住在一户有两层房的山户。我们在这里汇合了来自中甸林业局的小伙子。我同伴约好的当地专业人士。有他,这里的调查与生活要方便很多。

       

      在核桃箐与附近的峡谷谷坡,我们进行了系列群落样方调查,取了土壤。我在这里见到了木本菊花,干热河谷生长的一种标志性植物:栌菊木。在虎跳峡靠近谷底的碎石坡上,它成片生长。后来我在滇中石林县的大叠水悬崖也见到过。虎跳峡谷下段是典型的干热河谷,越往下走,温度越来越高,降水越来越少,空气水分越来越少,土壤干燥。这是云南横断山区特有的地形与气候现象。解决这样的平均海拔以下的负地形与其上的正地形的垂直气候与植被、土壤等的自然分带是云南自然地理和植被工作者的一个智慧,是自然地理学和植被地理分带的一个贡献,创造性地开启了云南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分异融合的植被分析原理,解决了云南植被地理科学问题,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机制的关键点之一。虎跳峡植被地理调查有点贡献。后来还在这里开展了云南松固坡潜能调查实验。工作两天中,我进行了农户经济生活调查,收集了部分资料,后来写成我自己的第一篇农村经济论文发表在一个农村经济的会议论文集。我也了解到这附近在开铍矿,有绿柱石类矿物。我花了20元钱,买了一块有好多小小绿柱石晶体的岩石标本。


       虎跳峡的调查是在断断续续的雨中完成。穿着雨衣,拿着雨伞,戴着草帽干。项目主持人智慧。在停留期间,看到国内外游客,国外游客为主,村子内外有好多手写的英语标识,指引进出与住宿、酒吧位置。后来,打听到是一个手有残疾的小伙子带领下做的。自学,让他有了初步英语基础,看到外国游客到来,做起了开拓与旅游生意。那个时候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各级公共传媒,都有初级到大学水平的英语课程教学联播,教育了很基层很基层的英语等外语自学爱好者。这里我见到了它的影响和效力。这个小伙子后来成为名人,娶了个自愿嫁给他的澳大利亚媳妇。


       虎跳峡工作完后,我们回撤,向上虎跳峡出口桥头镇(现叫虎跳峡镇)走去。我们呆了几个晚上工作的地方属中虎跳。我背着包,手里拿着买来的一块布满小绿柱石晶体的岩石标本,有2公斤重吧,拿着伞往前走,跨着佳能相机。中甸小伙开路,朋友组长在中间,我殿后。雨有点大,路面没有稀泥,小石子路面是山间小道常态。走到一凹进去有100米又弯出来的大深沟前的拐玩下坡处,看着下面的峡谷,涛水奔腾,白浪翻滚,突然脚一滑,跌倒在地,手上东西全掉了,我用手紧紧撑住地面,双脚抵住了石头,没有下滑。前面的两人听到哗啦声响赶紧回头看。看到我跌倒在地,手插在地面,忙问:怎么了?我坐稳,抬起手掌一看,几条大擦痕出现,鲜血在流,唉吆,疼啊!站起来,拿起掉到地面的东西,继续朝前走,过弯转角行走在雨水敲打的石子路面。眼盯着地面,稳稳地走,中午时刻后,我们走过上虎跳大理石采场,来到上莫古喜村口外的路边老乡店住下。这好像是中甸小伙亲戚或是很熟的朋友。我们住下,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藏式酥油茶做法,第一次品赏;学会了鸡蛋、面粉做煎饼。手上的伤痕也不那么疼了,用酒精等处理了伤口。

     

      在桥头镇,想起大深沟摔的跤还是后怕。那个地点是1988年长江第一漂时,很多来自昆明等地的人站着那里,观看漂流队伍飘过壮观险峻的中虎跳。有人在那里被上面滚下来的石子打中,掉到江里。跌倒的地方下面也是深渊。手的摩擦力与体重稳住了。好险啊!


       虎跳峡行走,有很多滑动碎石坡,摔跤后,没有多看,只管走稳。在1994年,约了同事温先生再到虎跳峡课题实验观察点,取实验数据。在桥头镇住下的当晚下了大雨,第二天晴朗。我们高兴地有过上莫古喜村,这里已被当地管理部门转让给浙江人卖门票收钱。老乡不干,也在他们后面架杆拦住,收第二道钱。(后来改过来了,浙江人聪明,老乡更高明)我们过大理石采场,站在上虎跳,看奔腾的江水,耸立江面的虎跳石,仰望两岸山岭。虽望不到东西两岸白马雪山与玉龙雪山山顶雪峰,但耸立的崖壁与倔强的青翠绿色,昂首挺胸的虎跳石、咆哮的黄水白浪,穿过山顶的早霞曙光与崖壁峡谷中的长长荫影,上虎跳壮观、险峻、威武、美丽,让我感叹,却不敢站近江岸。


      我们朝前走,来到大深沟前转弯的大松散碎石坡。阳光下,几个早上回家的小学生在宽敞的草丛坡地玩耍。笑过招呼,我们朝前走。哇,一大堆下滑的碎石,冲毁了原来的小道。往上,看不到新鲜碎石坡顶,往下见不到碎石坡脚,朝前也望不到碎石边,但碎石坡不在动,也有新出的行人脚印。喔!我们大胆地摸索,选择有脚印又稳的路线走,我们走过了碎石坡。回看,小朋友们也跟着我们走过来了。我俩此时是开路先锋。向小朋友致敬!


      我们到达目的地,与委托观测记录气象等实验数据的老乡见面,取到实验数据,随便也做了一些观察,我们就往回走。一切顺利。


           这个项目在主持人努力与领导下,获得了好成绩,项目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



美篇原文:https://www.meipian.cn/3avotk4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35067-1262007.html

上一篇:睿智、宽容、快乐
下一篇:“小老师、小小老师” -- 教育教学变化
收藏 IP: 112.115.27.*| 热度|

15 尤明庆 黄永义 檀成龙 周浙昆 刁承泰 冷成彪 陆仲绩 杜学领 杨金波 杨顺楷 张叔勇 段含明 杜占池 信忠保 王汉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