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d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gdt

博文

生态消费者的误区

已有 1694 次阅读 2018-1-9 20:2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态消费者的误区


【按】本文转自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42c79f60102wc88.html



京津冀群生态农业群最近发生的争论,虽然告一段落,但其中的问题很值得思考。我认为,除开利益与人际关系等因素外,争论的实质是工业思维(消费主义)与生态思维的激烈碰撞。

我们相当一批生态消费者,是带着工业思维的眼镜走近生态农业的。他们最大的误区:一是按照超市产品的标准要求生态产品,特别是追求口味;二是按照工业生产、实验室的标准要求食物的生产环境。

1.用超市化学食品的标准要求生态产品。

超市产品的特点是什么?你想吃什么,它就有什么,色香味俱全,“物美”价廉。只要你吃了当时没有倒地,就OK。至于以后如何,那就不是它的事了。

那么,追求色香味,对不对呢?

追求色香味,既是人类的天性,又是人类在长期饮食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按照经验,色香味可以反映食物的内在质量。成熟新鲜的食物,色泽、气味(嗅觉)和味道(味觉)都相对比较好。

我国传统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强调色香味的一面,也有用天然添加剂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的经验。但更强调天赋自然,反对人为加工,至少医家不推崇“人为”。元代名医朱丹溪说:“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谷蔬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人为”即“伪”。徐锴:“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伪,诈也。”也就是说,“人为”是一种欺诈行为。

现在,我们的食品业,用“人为”(人工合成)的化学品造假,不仅是各种“偏厚之味”发展到了极端,具有“自然冲和之味”的“谷蔬菜果”也不放过(植物激素如膨大剂、乙烯利等)。——如何培养消费者的适口性,已经成为当前添加剂研发的重点。就是让你吃惯了某种食物,越吃越想吃,欲罢不能。比如婴幼儿奶粉,有业内人士披露,“这种‘适口性’实际上是通过香精来实现的,就是让婴幼儿被‘绑架’。现在所有国内牛奶企业都是这样做的。”这位人士说,我国大多食品靠香料,甚至动物饲料也靠香料。当前科技评选中出现的各类香精香料、加稠剂、增鲜剂等成果,体现了生产企业科研重点向“引诱”消费者的倾斜。(《民以添为食:食品添加剂与我们的生存模式》)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大餐令人心发狂!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最后把他们送进了医院,送进了坟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大家购买生态产品,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安全。有些生态消费者认为,有机食物一定比化学食物好吃,其实未必。好吃不好吃,主要与品种有关。更重要的,现代科技,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超市里很多化学食物都比有机食物好吃好看味道香。所谓的老味道,是不靠谱的。尤其是从小就吃化学食物长大的年轻人,更说不清楚。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正常生态条件下,真正色香味俱佳的产品,比例很小。鱼与熊掌兼得,往往很难实现。近年发展的一些技术手段,增大了优质产品的比例。有没有问题,还需要时间检验,需要流行病学的调查。不能只看检测报告。所以,了解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不刻意追求色香味,才是正确之道。

2.按照工业生产实验室标准要求食物的生产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按照工业模式进行改造,农业也不例外。但农业毕竟不是工业,农业的对象是生命,工业的对象是非生命,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特别需要考虑其环境的生态安全。看上去窗明几净,实验室一般的食品加工环境,往往掩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美国人拍摄的《食品公司》,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我希望关注食品安全,追求生态产品的朋友,一定要多看几遍:

“工业化的食物生产过程,逐渐变得喧哗嘈杂和臭气熏天。工作环境是如此恶劣,在那里工作的工人们,都不想其他人踏足这些工厂,从而看到这些丑陋不堪的真相。一旦人们得知真相,食品工业的诚信和人们对它的信任就会完全崩溃。要是这些大型食品加工厂,全部装上玻璃墙,我们的食品生产和供应系统就会有天渊之别。”

该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露天小作坊式的宰鸡现场。——“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鸟语花香,但是,根据农业部的标准,这是不卫生的,因为这是开放的环境。农业部以环境不卫生为由,要求我们停业。你能想象吗?我们把几个样本送到当地一个微生物实验室。我们的样本平均菌落形成指数是133,商店里买到的肉类样本,指数是3600。商店里的肉都用清洁剂冲洗了多少次了,我们的可从没接触过氯。”

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基本上是顺应当地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既维护了生态平衡,也保证了食品安全。有些时候看着不卫生,其实不是卫生问题,而是所谓“形象不佳”,是工业思维下的“形象不佳”,是被工业化传媒洗了脑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工业厂房与实验室标准。传统生产加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由于规模小,很容易融入自然,保持维护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包括微生态平衡。

工业化“人为”创造生产环境,思路就是错误的。尽管有所谓科学分析的数据,但总有极大的局限性。工业化的方式,追求规模化,标准化,妄图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破坏自然。误以为工业时代人类的认识水平与控制能力,已经能够操纵大自然了。这在某些方面,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某个方面获得成功,却在其他更多方面,更大的范围破坏了生态平衡,包括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上面《食品公司》的例子告诉我们,小的是美好的,即使从操作空间来看,杀十只鸡与杀一百只,尽管要求的环境是不一样,但或许还没有多大问题,如果是一千只,上万只,集中处理,情况又如何呢?将对环境会构成怎样的压力!——“当更多的科技被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你可能会期待食品变得更安全而不是更危险,但是食品加工厂规模越来越大,为有害微生物的感染和传播提供了极佳环境。”

工业化的农业,建立在化学品滥用基础上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工厂化食品加工,说到底,不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而是为了更多的GDP。所谓的工业化农业效率高,是企业效率高,资本增值的效率高,是货币的增值,而不是健康的保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的高效率一定是建立在全社会买单基础上的。在大大提高产量、盆满钵满的同时,制造了数不胜数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事件——疯牛病,禽流感,毒大米、瘦肉精、三聚奶、麦乐鸡、激素奶、反式脂肪酸、转基因、增白剂、一滴香、铁醤油、漂白蘑、火锅红、镉大米、染色馒头、塑化剂、地沟油……

现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生产模式上说,归根到底,是工业化的农业食品业造成的,无论合法的还是非法的。

我们很多人,自幼接受工业文化教育,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香什么是臭。面对真正的生态安全,反而以为不安全。以为表面上光鲜就一定是香花。——罂粟花就很美!我曾经参观过一家规模化食品厂。宽敞明亮大玻璃窗里,恒温的生产环境,工人们穿着白大褂,带着白帽子,橡胶手套,在流水线上操作。但转到车间后面不远,一股股臭气扑鼻而来。原来是每天倒掉的食材垃圾,在不断发酵。问了一下,食材都来自农贸市场。质量有保证吗?天知道!

如果我们那些走入误区的生态消费者朋友,不肯改变自己,一味地按照超市、按照实验室的标准提出要求,那就是生产者改变。你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到头来,你得到的,还是工业化的食物,到头来,受害的是你自己。当然,还有你的家人。

田畔

2016年3月15日初稿,3月20日改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27592-1093985.html

上一篇:生态食材进餐厅,引领社会新时尚
下一篇:生态社区群产品与服务质量规定
收藏 IP: 183.198.2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