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jie2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jie22

博文

[转载] ESI、WOS,3分钟全面了解InCites学科分类!

已有 9876 次阅读 2018-5-24 21:55 |个人分类:学习漫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转发:ESI、WOS,3分钟全面了解InCites学科分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28/17/4806549_602136329.shtml 

本文

转载自”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


自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大家针对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讨论也愈加热烈,其中如何借助客观数据来支持科研决策也是大学管理者们持续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那么如何合理的对数据或工具进行应用,首先要做到“知其然”。InCites作为科研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的工具之一,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多元化的指标和炫丽的可视化效果,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先来了解一下InCites中的学科分类。


InCites数据库中共有14个学科分类体系每种学科分类体系有何特点,我们何时该选用哪种分类体系?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最常用的3种学科分类体系的特点。了解这些学科分类体系特点之后,如何选用也就迎刃而解了。
 



 
ESI学科分类

ESI学科是按期刊进行分类的,一本SCI/SSCI期刊只对应一个ESI学科(共22个)同样一篇文章也只对应一个ESI学科。但是“多学科(Multidisplinary)”学科是个例外,因为像《Nature》和《Science》等综合性学术期刊很难被划分到某个学科中,所以针对这类期刊进行分类时是直接对文章进行分类的。通过分析论文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章就会被分别划分到与其最相关的其他21个学科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论文没有参考文献,则将该论文依然划入多学科领域。
 
图1: ESI学科分类
 
 
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
 
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以下简称WOS学科分类)涵盖了252个学科,同样是按期刊进行划分的。如果说ESI学科和期刊是一对一的关系的话WOS学科分类和期刊就是多对多的关系。一本期刊可以同时属于多个WOS学科分类,一个WOS学科分类对应若干种期刊。如下图所示:
 

图2:期刊与WOS学科分类的映射关系示例
 
 
我国的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
 
InCites数据库中还包含了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学科分类。
 
根据各个学科的特征,我们将WOS学科分类和一级学科进行了匹配,这种匹配也是多对多的关系,多个WOS学科类别可以对应某个一级学科,一个WOS学科类别也可以对应多个一级学科。详情见下图:

 
图3:WOS学科分类与一级学科、学科门类的映射关系示例


可以看到,InCites中的这3种学科分类体系都是按期刊进行划分的,ESI学科和期刊是一一对应,WOS学科分类和我国一级学科与期刊均是多对多的关系
 
此3种学科分类体系的细分度不一样,ESI学科相对宽泛,我国一级学科次之,WOS学科分类最为精细。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时,如国家/地区之间的,宽泛的学科分类会避免一些小范围的差异化,更加合适。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比较研究组在其2009年研究成果《中国与美日德法英五国科技的比较研究》中采纳的便是ESI学科分类。如果是对个人的论文产出分析,建议采用精细的分类,如WOS学科分类更为合适。假设我们采用ESI的“化学(Chemistry)”学科对比分析两位学者的科研产出概况,很有可能学者A的论文产出更多地集中在生物化学研究领域,而学者B的论文更多集中在物理化学,宽泛的ESI学科就不如WOS学科分类能精细地反映两位学者的科研影响力。如果在不同机构同类院系之间的比较分析时,也可以使用WOS学科分类,以此来了解同类院系但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不同侧重。在进行国内机构学科比较分析时,三种分类方式都可以采用,但如果进行国际比较,采用国际化的ESI和WOS学科分类可能更加合适。
 

每一种学科分类体系都有其特性和局限性,总之,无论我们在做比较分析时采用哪种学科分类体系,都应该与分析对象、内容和目的等进行结合。指标的采用不是绝对的,学科分类体系亦是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24438-1115590.html

上一篇:ESI工程学学科 (2018年5月)
下一篇:与众不同的ESI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2018年5月)
收藏 IP: 59.172.4.*|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