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奕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iyian 关于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案,能源,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

博文

《核电将毁灭中国》有多少错误?

已有 7618 次阅读 2015-11-13 12:31 |个人分类:个人看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核能, 核安全

最近该文在微博刷屏,这里有一个链接,本来看着错误太多,不想费事。有老师问起,就摘了一些错误如下:

 

1、题目及编者按:日本政府会因为作者说几句话,就宣布放弃核能?
2、核电站退役不等于水泥封堆,只有出现事故或较大污染才封堆。退役的堆很多,需要封堆的基本上只有作者说的两个例子(福岛未定)。
3、水泥100年的寿命是设计寿命,不是实际使用寿命。混凝土结构能用多久,与水泥成分,负荷性质都有关。胡佛大坝是水泥大坝,估计可以用数千年。
4、10微克核废料毒死人,只有刚裂变的核废料才有那么大的放射性。核废料中96%是自然界存在的,放射性不强的铀.处置的乏燃料放射性已经降低了几千倍。
5、西屋被东芝控股是很晚以后的事情,跟三哩岛没有直接关联。
6、一百年盖一层水泥的说法没有根据,没有人会那么做。
7、切尔诺贝利的伤亡数据不对,已经被人反驳过。世界卫生组织出过一个报告,直接死亡人数只有几十人。
8、福岛周围30公里不等于东日本。
9、照片中的畸形孩子不能证明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
10、拍电影后91人同时患上癌症的说法非常可疑,辐射致癌不是这样的。况且无论多厉害的原子弹,200公里之外影响微乎其微。
11、核污染区是生命禁区的说法没有根据。女人生不出孩子的说法也没有根据。
12、“核废料的处置有三个去处:第一,丢到海里;第二,送到太空;第三,在陆地上深埋。”是作者随口说的,核废料处置一般分为隔离存储和嬗变两类。
13、“一吨核废料的功率大约13千瓦”,运到废料处置场的核废路每吨只有几百瓦。
14、“如果不能持续冷却它,它就会自燃,造成氢气爆炸”,这属于瞎说。自燃不知道哪里来的,氢爆只有反应堆事故时才会发生。
15、“太阳的平均功率密度不过155瓦/吨,但是经过巨大的累加之后,太阳中心的温度达到1500万度!”温度是不能累加的。作者是不是要说核废料的发热更大,温度会超过太阳中心温度?
16、“……运输核废料的火车,它们在持续发热。这是核反应,能量比原子弹要大得多,只是释放缓慢。但是经过上百年的累加,不爆发是不可能的。”,“能量比原子弹要大得多”,错。“经过上百年的累加,不爆发是不可能的”,错。
17、“2015年10月31日晚,比利时北部都尔的一座已经关闭的核电站发生爆炸,这个后果有多严重,大家继续关注新闻。我的感觉这肯定是核废料爆炸”,没人说是爆炸是怎么发生的,着火的是冷却塔。
18、“如果混凝土寿命只有100年,那么数百年后(相对于历史的长河这只是一瞬间)所有的核废料都将毫无遮拦地裸露”,核废料不是用混凝土封装的。
19、“《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一书第19页,放射性废物的热效应,表1-8,高放废物在离堆100年后热功率为13.4千瓦/吨。”,该数据是错的。乏燃料随燃耗不同,衰变热功率不一样,100年后每吨在200-500瓦之间。如果作者引用的数据来源是这个数字,那个数据来源就是错的。作者不能分辨该数据的对错。
20、“美国弃核已经36年了”,不能那么说,美国现在还在新建核电厂。
21、“一旦发电,产生了核废料,在几百年之后,方圆几百公里的人和动物被全部毒死”,没有根据。
22、“新能源没希望,太阳能、风能都不可行”,作者个人观点,调查统计的结果不同。
23、“能源利用效率,绿色植物是常温固定太阳能,达到了卡诺效率的极限,光伏装置不可能再比绿色植物高。”光伏发电效率,光合作用效率,卡诺极限,是三个毫不不相干的概念。实际上光伏发电效率是光合作用的10倍以上。
24、“光伏装置要用氢能储存,实现困难,效率也低。”,氢能可以储光能,没听说必须用氢能。
25、“当矿物能源枯竭,能源短缺来临,光伏装置所提供的奢侈需求,变得没有任何意义。”逻辑在哪?没有别的电了,光伏发电不是正好吗?
26、“如果人类想要活下去,唯一的出路是回归节制,回归农耕。”,为什么不回归到旧石器采集时代?农耕造成生态破坏,文明消失的例子少吗?还可以回归到爬行动物时代,吃东西很少。可以一直继续回归到没有生命状态。



纪念切尔诺贝利30周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8546-934837.html

上一篇:客观看待高温气冷堆的安全性
下一篇:给小学生讲的人类发展史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4 张骥 徐令予 姬扬 汪晓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