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zoMEMoi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enyuan6756 清谈误国 实学兴邦

博文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一 精选

已有 5186 次阅读 2012-12-9 21:3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游记, 马来西亚, 婆罗洲, 京那巴鲁山, 姆鲁

  行前

  在以中国为主要视角的地图上,马来西亚居于世界的中心。她的版图分为东西两瓣,西边一瓣,她与泰国均分马来半岛,半岛南端甩出一个小岛国新加坡;东边一瓣,她与印尼占有加利曼丹岛(婆罗洲)的大部,北端却又分出两小块土地成为蕞尔小国文莱。新加坡想要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她不许;马来西亚想要文莱加入自己的版图,人家又不愿意。


   马来西亚号称季风交汇处,无论你的起航点是在印度洋还是亚洲近海,如果不用动力,只顺着季风从流漂荡,最终就很可能停泊在这里。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相继循着季风的指引漂流来此,与为数众多的原著民构成婆罗洲人口的主体。


   最早对东马来动心,缘于二零零九年第二中国国家地理,该期主题叫做亚洲峰会,将东马与云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进行比较。封面所选用的,正是东马来姆鲁山自然公园的一片刀石林(pinnacle)。那一丛锋刃一样的石山拔地而出,真有刺破青天之势,瞬间挑起了我的兴趣,但愿一探其险。

 

 

   寅末卯初,春使志生,新年聚会时约好一位同学和一位实验员同行,订下旅行日期为四月的第一个星期。我原本以为有了前几次海外行,规划旅程应该是轻车熟路了,这次的经历告诉我,想要欣赏美景,一点苦头是必须吃得的。东马来对于游客的不便主要在于爬山入园都要事先预定,而游客的定额却非常有限,管理公园的公司垄断了旅游资源,营造起一个卖方市场。京那巴鲁山和姆鲁公园每天的游客量都限制在140人左右,我们直到出发前一个月才着手预定,还有空额已经是非常幸运。定金要事先通过银行汇到公园管理处,钱汇出去一周后却杳无音信,接连去了几个电话向管理处,财务处等等查询一番,几乎在最后一刻才落实了预定。四趟飞机有三趟更改时间,有两趟竟是前所未闻地提前了两小时!这一番折腾下来真是心力交瘁,更让人对公园的接待能力产生怀疑,加上出发的日期正是愚人节——这趟旅行该不是一个玩笑吧。

 风下之城


  东马包含沙巴(Sabah)沙捞越(Sarawak) 两个州。我们的第一站是沙巴首府哥打京那巴鲁(Kota Kinabalu), 该城旧称亚庇 (Api),是土语“火” 的意思。美国女作家Agnes Newton Keith 将其记述沙巴生活经历的自传命名为 风下之野》(Land below the wind,亚庇或可称为风下之城。沙巴全境山峦起伏,低平处仅于海岸狭长的一带,亚庇城京那巴鲁山而临加亚湾(Gaya Bay),物产丰富,四季如夏,人口却不过四十多万,实是一片被人忽略的乐土。



   我们安顿好旅店后很自然地到街边走走看看。市区不甚大,自旅店西行两个街区到达海港,港水深阔不惊,一碧万顷,海上耸立着加亚,Manukan两个小岛,好像两面海上屏风。沿海岸分布有市场若干,每个市场一个主题,比如水果,海产,工艺品之类。几个市场溜下来调转方向,向东四个街区,正赶上热闹的星期天集市。各色日用商品,应有尽有。间或有卖唱艺人,耍蛇人,马来术士江湖客。集市尽头一个中式牌楼,上书: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一群身着黄衣的志愿者正在号召大家签名请愿,向政府表达对非法移民问题的关注。





 从集市再向东是一片小山岭,延山分布着体育场,小清真寺,一座荷兰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钟楼(Atkinson Clock Tower, 1905)等等,是市民休闲的去处。我们向南试着寻找州清真寺,未果而返。




 到达公园


  一觉睡到自然醒,四月三日乘车沿连接亚庇山打根(Sandakan)之间的公路向京那巴鲁山南麓的公园总部进发。一路走来居民区,工厂不断,才发现亚庇是一个枝蔓丛生的城市,我们昨天逛过的不过是老城区的部分。沿途路过海上清真寺,洁白的外墙配上青兰的穹顶,轻盈大方。这一带的建筑设色都十分明快,而且密度不大,每个建筑都能充分地展示其形貌,比如一座三十层高的圆柱形的沙巴基金大楼(Sabah Foundation building),若是处在大都市的商业区中,也只是寻常,但是像在这里突兀地耸立在宁静的小岛上,就显得十分高大。



  一小时后转向山路,我一直探着脖子寻找哪座是京那巴鲁山。山路几经转折,路边尽是高大的苇草,苇草之上,无非是云。四十五度角向上仰望,半空的云中开了一角天窗,露出的不是青天,却是黑漆漆的山崖!这必然是京那巴鲁山无疑了。阳光渐强,山脚的云雾慢慢散开,山顶却始终隐在云中,山披数缕白痕,是飞流直下的山泉瀑布。



   两小时的车程来到公园总部,已经是1564米的海拔了。选择登山的游客必须购买为期三天的配套服务,感觉有点被强迫,但是吃住的质量确实还不错。晚餐后听了可有可无的登山介绍课,走出教室正值黄昏,整个园区浸没在橘红色的暮光里。就在我们住下的客房背后,京那巴鲁山终于露出了全部身姿。他的主峰群像一块巨大的石质平台,雍容地盘踞在山林之上。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785-640967.html

上一篇:亚洲的尽头——爪哇游记之三
下一篇: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三
收藏 IP: 116.88.181.*| 热度|

4 杨正瓴 徐耀 陈学雷 张婷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