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忆清华,峥嵘岁月稠(11):志气、信心与拼搏

已有 3009 次阅读 2011-2-12 16:01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office

     忆清华,峥嵘岁月稠(11)

 志气、信心与拼搏

 

                                                                                      方锦清(清华工物1958级)

 

     1958年我跨进清华大学大门时,自己感到是一个偏僻农村的穷孩子,比那些从城市来的同学,见认少,很土气.来到北京大城市,什么都是第一次看到,既新鲜又无知,不少方面确实不如同学.但是,我感到千头万绪,首先面对的挑战和压力是:我的学习能不能过关?是否能与同学并驾齐驱还是不如他们?为此,我有在中学时代就培育自己的一鼓志气,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 发扬“个人奋斗(拼搏)的精神去排除困难,争取成功.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我努力去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的新环境。我发现大学学习与中学大不一样,除了上课外,同学都特别独立,课余时间除了集体社会政治活动外,各人基本上是独自寻地方学习,学习比较紧张,大学里与老师同学不怎么来往,完全依靠自己的独立能力。我班至少有2个同学适应不了,第1学期完就退学了。

1学期我遇到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在上海读书的一个近亲的同学的家庭出现了问题,急需打一场官司,他非要我帮助他写告状书,为此,我不得不化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那时没有电脑都是靠手写完成多次告状书的稿子。因此,这对于我当时的学习多少有所影响。在上述不利情况下,我能否顺利通过第1学期考试?增加了我的压力。但是,我只能比平时更加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终于我的拼搏有了回报,在期末几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我料想不到的是,我在全国人才云集的物理系,能够一鸣惊人,除了各科(数学、物理、力学等)成绩优良外,其中“高等数学“在工程物理系58 年级12班共有200多人中不仅名列前茅,而且一举夺冠,全年级我得到了唯一的100分满分。我从默默无闻中脱颖而出,令同学们和老师都刮目相看啊,这是第一年进入清华最值得我高兴的一件事情。这种情况下,班干部来找我,希望我以后多给有关后进的同学做点学习辅导,我受宠若惊,实在不敢当啊。

无论如何,这种结果令我精神振奋,大长了自己的志气,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只要自己努力去拼搏,抓紧时间,善于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我们农村来的孩子并不比城市来的同学差,并且还可以胜过他们。我这次取得了成功,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起来,我心里深深明白:实际上我在见认等知识的广度方面与城市来的同学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心中没有忘记毛主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他一直响在我的耳旁。因此,类似这样的一些个人秘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非常关心我的中学老师、同学和亲人,一直到近些年回到中学母校,学校应邀我报告谈体会时,为了鼓励和提高学弟学妹们学习的勇气,才有所透露这类秘密。但是,我很后悔我没有告慰我最尊敬的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她已经驾鹤西去快20年了,我非常怀念老人家。
 
 同时,这里也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人生事业的成就究竟是“个人奋斗”还是“时代造英雄”的结果?最近,正在演出的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事实告诉我:主要是“时代造英雄”,首先是钱学森、钱三强和邓稼先等“两弹一星”一批科学家能够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时代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融于集体之中;其次是他们那种个人奋斗、拼搏的精神和聪明才智以及与团队的合作发挥到了极至,才能取得具有时代意义的辉煌成就。

回顾在清华大学六年的大学生活,我一直依依不舍,当时传说清华学制要延长到8年,我确实有所期望。但是幸运的是,学制并没有延长,否则我就将遇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了。六年在清华园时我已经吸取了科学和文化知识的丰富营养,让我插上科学飞翔的翅膀,一生与科研结下不解之缘,使我能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不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已经令我心满意足了。清华啊,可爱的母校:我再次最衷心祝愿您:21世纪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再创世纪辉煌!为我国和全人类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412280.html

上一篇:飞雪报京春,兔年好兆头
下一篇:情人节有感
收藏 IP: 125.34.118.*| 热度|

5 罗淼 武夷山 罗帆 王鹰 李永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