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讨论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开法问题

已有 5031 次阅读 2010-2-10 15:58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国内外学术会议, 开法问题

讨论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开法问题

方锦清

    许多人都参加和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于组织过一些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怎么开好是学术界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它涉及到参会者的会议收获大小和会议产生的影响效果等。我和大家一样对不同会议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会后心里都有一把称,这是很自然的反映,但是往往缺乏广泛沟通的方式和渠道。我觉得,近些年来会议交叉的种类越来越多,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既是一件好事情,又产生和引发人们不同的议论。因此,在这里我想把自己多年来点滴的体会和看法,作为抛砖引玉,提供大家讨论,以求今后在我国召开的国内外学术会议能够发挥更佳的效果,促进我国学术的广泛交流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希望能够真正激励我国年轻人和研究生的迅速成长,尽快阔步走向国际学术竞争的大舞台。

       不同会议的英文提法不同:大会议称: Conference, Meeting, Forum(可大可小),Congress, Academic Conference,等;小型会议(研讨会)Workshop, Discussion Forum, Seminar, Kinds of conference, Clinic, working conferenceAcademic conference hall等,好象还有一些叫法,不过我们经常比较多参加是蓝色标出的会议类型。其实,当中有的类型也不好严格区分,或区分意思也不大。比如,Forum就可大可小。我国复杂网络科学方面主要有全国会议和论坛两个系列,前者规模大(超300人),后者规模小(100人左右)。

      首先,大型会议的组织机构很完全,与国际会议基本相同。

举例-12009年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有以下设置:

一、主办单位     

二、协办单位

三、大会程序委员会

大会主席和大会副主席

程序委员会主任和程序委员会委员(按中文笔画排列)

四、最佳学生论文奖评奖委员会
评奖委员会主任和评奖委员会委员

五、组织委员会

组织委员会主任和组织委员会委员

   六、大会会务组

   实际上,上面标有蓝色的几位和组织是真正管事的。其他一般只是挂名而已,并不起多少作用。

    举例-2 “全国网络科学论坛”比较精简,没有那么多设置。

论坛组织者与学术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成员

论坛顾问小组与邀请专家

主办和承办单位及论坛资助单位

论坛联系人。

其实,我们在北京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召开“论坛”就更简单,遵照"中心"要求只有“组织者”就足够了。因此,“第六届全国网络科学论坛”就是这样,一切从简,具体会务由"中心"负责。我很欣赏和赞同李政道教授为主任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的这个实实在在的做法和风格。不搞不起作用的虚名设置。这个在国外也不少见,我最早参加一次80年代诺贝尔得主I. Prigogine教授组织的在美国奥斯丁召开的一个会议,完全类似CCAST的做法和风格,注册处只有Prigogine中心的一个秘书,效率比国内高得多。我当时就很惊奇,国内也有一位北京师大的老师参会,当时我正在中心访问,他就住在我那里。因此,我推荐和主张国内会议也要向国内外两个"中心"学习,应该尽量简化会议不必要的程序,提高会议办事效率。在会议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上多下功夫,大家也要充分理解。

大型国内外会议规模很大,效果不尽人意。例如全国的秋季物理会议多达六、七百人到千人,分会很多。会议参加人数随会议时间推进,参加的人数成指数下降,分会就寥寥无机,有一次我去一个分会场连主持人和上下报告人只有4个人,我不忍心就一起听下去,也不过5人。另外,有一个在厦门开的国际会议,由于分会参加的人太少,无奈上下两个分会自动一起合并起来开,下个分会的人按时来,房间空空如也。我在澳大利亚参加一次超大的控制会议的情况也有类似的情景,如此等等,岂不令人(特别是组织者)寒心?

上述现象到底问题在哪里?原因也比较复杂:有学术组织的、个人兴趣的和参会目的、学术名人带头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那么,应该怎么改进和提高会议效率?这是值得讨论问题,尤其是会议组织者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感到:(1)对于国内召开的国内外会议,会议的分会不宜太多,不宜超过3个分会;(2)组织不同形式有吸引力的专题分会;(3)怎么兼顾一定旅游安排(会后或适当时间安排);(4)必要的惩罚措施和不良记录,等等。

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来分析和讨论上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294218.html

上一篇:祝贺和推荐网络科学方面中国人又一篇PRL的最新论文
下一篇:添加新画:恭贺各位网友和同行们虎年新春!
收藏 IP: .*| 热度|

3 王青云 赵凤光 高峡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