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关于《Science》上复杂系统与网络专辑的杂感(8)

已有 4540 次阅读 2009-11-23 15:30 |个人分类:信息交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专辑, 杂感, 复杂系统与网络, Science杂志

关于Science》上复杂系统与网络专辑的杂感(8

             方锦清

 

Frank Schweitzer1等人在专辑上的文章:“经济网络:新挑战”。在评论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 2009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基金会宣布,把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姆·E·威廉森,以表彰他们对经济管理行为的卓越分析,尤其是奥斯特罗姆对公共经济管理行为的贡献和威廉森对企业边界经济管理的分析。

据悉,原来学界大家都还以为与宏观经济有关的经济学家会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有效市场假说因为2007-2009 的金融危机,正面临空前的质疑。结果,2009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与制度经济学发展紧密相关的研究。一个是研究共有资源(Common Resource)的政治学出身的Elinor Ostrom,一个是研究企业制度的Oliver Williamson,都与经济危机和宏观经济无关。Ostrom 是获得经济学奖的第一个女性,圆了英国的Joan Robinson 夫人生前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遗憾,她是政治学系。而Oliver Williamson 是科斯(Ronald Coase)在1991 年获诺贝尔奖时提到的三位对企业理论有贡献的经济学家之一。如今他再次以对企业理论的贡献获奖。

中国的经济学界对Elinor Ostrom早有所了解,并不陌生。据报道,北大周其仁讲的“经济史与企业制度”课上就有她写的关于集体行动的案例研究。还有专门一节课讨论她的文章,探讨避免公共资源搭便车问题的实际制度安排。她1990 年的书,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也早已翻译为中文。Elinor Ostrom 通过对现实安排的深入观察,得出与一般理论推导出不同的结果,由此对传统看法提出挑战。她深入调查过洛杉矶的水资源协会,印第安纳的警察局,以及尼泊尔的灌溉系统。通过对鱼类种群,牧场,森林,湖泊和地下水盆地等资源管理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共资源可以通过使用者的合作机制,得到有效利用;并非如传统认为的公地悲剧一样被过度开发和浪费,而不得不借助私有化或者集中管制。合作是她观察中得到的主题。这个结果与日前普遍猜测的获奖热门之一的瑞士经济学家Ernst Fehr 的研究有相通之处。Fehr 通过经济学的实验,发现人们并非一味的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在交流的开始总是首先尝试合作的可能。合作博弈,可能比以私利计算出发的非合作博弈,更能解释实际的集体行为。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详细内容清查看: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8899

请大家仔细看:Elinor Ostrom上述研究思想和科研成果,我觉得,她涉及的研究课题与复杂网络颇有关联,与我上篇杂感(7)提到的研究方向比较接近,有利于进一步从经济-生态网络联合系统来探索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网络与生态网络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正如在经济网络:新挑战”文章中指出的:“当前的经济危机说明对经济网络的结构和动力学进行全新的、基础性的解释是非常必要的。现有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多的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通过跨国借贷、投资网络、贸易关系或供应链进行实施,而这方式很难进行预测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经济理论的新范式,这种范式应强调经济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并且能够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通过进一步健全经济网络,会为科学家或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带来方便。比如制定政策减少个人兴趣和全球效率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制定政策减少全球性失败风险,等等。

经济系统和其它复杂系统一样,反映了大量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而不是只反映几个关键的个体。总的来看,经济系统最终的行为通常是不能预测的,正如目前的经济危机一样,不能用几个主要个体的失败来进行解释。因此,我们需要更基本的洞察系统的动力学,以及他们究竟是怎样追述到基本相互作用网络(interaction network)的结构特征的。

文章强调:经济网络的研究工作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从经济和社会关系角度入手,另一个是应用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研究复杂系统与网络的方法。不论哪个做法都与我们有一定关系。在上述两个观点中,节点都表示不同的可分辨的个体,它可以用来表示公司、银行或者国家。而不同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比如贸易、所有权、研发结盟、或者是债务信用关系。这些思想和基本考虑与我们探讨过的多层次的高科技网络极为相似,我们是把一些经济指标称为不同属性,根据不同属性在一定关系下来加权方式和强度。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个体也许有不同的行为,并且有策略上的相互作用(Science 325 24 2009 422424.。这些相互作用的演化可以用网络动力学来表示,它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并能够随着环境改变,也能够同个体共同演化。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是通过增加或是删除个体和个体间连接来实现的。

目前,社会经济学着重研究相对简单的网络结构(或者是互惠类型(reciprocallyshapes))是怎样影响作用个体的决策行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星形网络。在这样非常集中的组织中,最主要的“hub” 中心与所有的个体间都存在一条通路。

研究观点有微观和宏观两种。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应该将系统分解,细致地研究网络内部的联系。相比之下,对于大规模的系统而言,则采用一种宏观的观点,这种观点致力于研究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统计规律。这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微观观点的研究归根于对网络结构和个体行为的过于简单假设。

在最新的微观方法中,人们通常把经济网络看作是个体间相互合作、竞争的网络博弈。对经济网络的微观分析有赖于博弈规则理论,这些理论以等同于纳什均衡为目标(即,在没有个体有偏离动机的情况下,这种均衡具有战略性稳定的意义)。经济网络的微观分析也可以依赖于对运筹学方面的研究,在这个领域里运算法则的寻找和优化被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节点的数量和可能的连接在成倍增长,一些问题变得非常难以解决,经典分析法不再适用。

以前博弈论方面的文献特别强调内在动机和社会经济网络诱导行为的关键作用。然而,这种微观的方法还没有特意与能够识别复杂系统的效力的宏观方法结合。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我们不能充分理解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个人喜好和总体福利间的矛盾,或者他们对网络性能整体效益的影响。

文章说:经济网络上观察到的统计规律无法复现以往研究方法的结果,而这一点恰恰证明了我们提出的这种复杂系统方法可能会对大尺度网络提供一些预测的观点。这些预测由对随机规则的实验产生,这些规则考虑到个体除了某些随机性外的典型特征,并且影响连边的形成,例如用节点的连通度(连边的数量)或他们的中心度度量节点的重要性,这个结点反过来又会被它对其它节点的连边影响。然而,复杂系统方法假定规则是源于外部的,并且不能明确地预测出这些规则是如何有可能以个体经济动因为基础的。因此,不同于理解单个个体的内在行为,复杂系统方法着重理解网络形成规则是如何系统地影响其连接结构。网络产生于不同的随机性运算法则,比如随机的,无标度或小世界网络,都可以用来与现实的复杂网络相比较。

在复杂网络中,连接不是二元的(现有的或者非现有的),而是根据当下的经济交易进行加权。例如,在世界主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网络中就是如此。此外,连接也表示贸易量,投资资本量等等,并且他们的权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我们考虑不同层次上的网络。例如直接与非直接的连边,加权或非加权的边,这有助于阐明其拓扑性质的演化。

网络科学方法也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途径去管理、监督和控制复杂经济系统。经济网络属性允许依赖时间,我们将能够摆脱单次快拍数据逼近。这将允许研究人员通过合作补充信息的来源来鉴定网络的进化途径。这种假定的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人类应用生物学领域里的研发网络,该网络遵从一个可预测的生命周期,该周期与知识的交换和合作的时机有关。

总之,他们期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经济网络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该课题能够尽力捕捉到个体行为与及其内部动力学的相互作用.为了实现有效分析,需要分析大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来洞察经济网络的特点和规律。同时,需要形成一种理论能够涵盖经济个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合理描述;需要从一个系统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全球性的效应是来自于经济网络相互作用的变化。预测这样的研究将创造更加统一的经济网络,将提高对客观社会经济的认识,并推动进一步研究。尽管目前还远不如人意,也还没有将许多因素统一起来,但目前的研究发展趋势却展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相信:上述网络科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课题(方向)也为我国经济领域与网络科学交叉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天地。

最近,我收到通知参加"2010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希望能够探讨解决我国/国际上金融危机的途径,届时将拭目以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273254.html

上一篇:关于《Science》上复杂系统与网络专辑的杂感(7)
下一篇:向科学网兄弟各网圈学习,欢迎加盟新圈子
收藏 IP: .*| 热度|

2 王智生 赵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