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续接正文之前
我一时偷懒,没有熬夜写完,结果大家热烈捧场,在鄙处和可真老师出展开了讨论,我也获益匪浅。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引用所有朋友的所有意见了,如果引用没有体现各位先生的本意,可以指出。
可真老师的主要观点是:“所讲的"学术垃圾"就是指您文中所谓"学术虚无"的那一类…. 不过我不同意您把"第二类垃圾"也纳入"学术垃圾"范畴.因为它们都是作者自己认真做出来的作品……”
Ghwu老师的主要观点是“杨玲作为纳税人,对科学工作者真是宽容。一曰包养;今又说垃圾可以合理。其实,大家说的垃圾,就是你学术虚无那一类。……这样的垃圾应该铲除。如果把垃圾概念放大到“低水平”类,出于“精英”的怜悯心态,也许可以出以宽容的口吻。但我不是精英,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黄庆的主要观点是“如果从开始就没有用过久不能定义为垃圾。放在学术上来说,你说的第一类就不应该归为垃圾,这样有辱垃圾的定义!第二类里面关于被宽容的垃圾也有问题,既然认真做出的成果还没有被承认,或者实在创意不行,没有用处,那么也成不了垃圾。”
在可真老师博文《“学术垃圾”即“学术丑恶”》中一位不知名的游客先生“也许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为何学术标准会被抬到如此高的地步,导致人人为此劳累,每个科研机构都为此揪心.也许,真正的根源在于我们把学术全面功利化所导致的,如果把利益与论文脱钩(至少淡化),就不会如此了.”
其实讨论到了这里,我们很多问题比较清楚了。
1、 各位对学术垃圾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范畴也有宽有窄,无论如何,“学术虚无”是人人痛恨的—我也痛恨;
2、 虽然我没有问过陈吉德老师,但显然陈吉德老师所言的学术垃圾不是我所言的“学术虚无”,这大概是为什么陈吉德老师要写“再谈”的原因了,我理解陈老师的“学术垃圾”应该是指那些价值不大但并非造假的学术成果,不管是现在价值不大还是一直价值不大;
3、 “对自己的学术要求是80分,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人会要求你一定要达到120分。”这是鸿飞在陈吉德老师处的评论。事实上引出另外一个话题,既对待学术要求不严格的问题,我认为这类“学术垃圾”是可以归到我说的第二类中去。算不算垃圾,叫不叫垃圾。见仁见智,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有一个达成共识的讨论对象。
4、我倒不是要为“学术虚无”开脱,请看后文。
四、我宁愿反思大面积学术虚无的社会背景
至少有一点大家可以达成共识即是:罕见的学术虚无,大家只会认为它是阳光下飞过的苍蝇,而今天大家如此痛恨学术虚无,实在是因为今天的学术虚无面积太大,大到足以扰乱每个人正常学术。他让真正的学术成果不见天日,他误导后来人,他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然而,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如此大面积的“学术虚无”?
1、 科学家不能太富裕。当科学家开始富裕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毋庸置疑,科学家也好,哲学家也好,其学术本源是满足人类孜孜不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他们能提升人类的生产力或精神力,但永远不要把提升人类生产力当成科学的使命。生产力是科学进步的副产品!
把科学当成政绩和国家实力的炫耀就更加可笑了。原子弹作为国家生存和防御的利器必须要有可以理解;嫦娥飞天了发动机还不能自主研发就有点不可理喻了。当科学承载了生产力和形象的时候,科学的翅膀就飞不起来。科学承载了生产力,科学家就会变得富裕,科学承载了形象,科学家就变得有名;当科学家过于富裕和有名,科学和学术就背离了它的本源。
为什么科学家不能太富裕?因为科学研究的本源是求知和好奇。当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的时候,那些对科学本身并没有充满好奇的人就要登堂入室,而他们有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手段,他们本来就不是为求真知的,所以他们也不在乎什么真知;只要有一个劣币堂而皇之的获得了利益,平衡就要被打破,对称破缺就要产生,从而形成一个鱼龙混杂的局面,而这个时候往往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龙离海水遭虾戏。在一个学术水浅,政治水深的学术环境下,龙们过得都诚惶诚恐,鱼们过得都如鱼得水。而只有当科学家的封顶收入不那么高的时候,甚至科学家的平均收入不过分高的时候,那些劣币才会把自己的视线转向别的领域。
恕我直言,国家给院士奖别墅,有点过了。即使是从吸引人才的角度,也过了。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自由,才是吸纳人才的真谛。我不认为一个人不能住学校里的三室两厅非得要住别墅才能做学术。
2、 科学家不能太贫穷。当科学家开始贫穷,尤其是相对社会主流收入贫穷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知道,申请下来的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生活费。又尤其是做理论的。为什么问题会跟生活费有关?当每一笔经费事关自己肚子,事关家人肚子的时候,你不能要求人品和对科学的热爱起作用。谁也别对此有异议,谁对此有异议,先饿肚子搞一年研究,我们再来讨论。
我不知道科学界的人月薪多少,反正我知道北大数学博士在北京高校任教带研究生,和他老公(也是教师)加起来月薪不过5000元。两口子5000元还要加一个小孩,还要供房子,这个家庭收入我不认为在北京是一个可以达到哪怕是小康的收入,保命而已。其他城市情况大概可见一斑,这样的结果有四个:一是下海经商,二是出国;三是在夹缝中苦苦挣扎,去申请一些自己不那么感兴趣又热点的课题,好以战养战;四就是瞎搞胡搞,铤而走险。结果是人不能尽其用;用之不能尽其才。
所以我说北京的科学工作者(包括所谓的社科)月薪底限要提高到8000,最起码要到6000,这才能够让大家安心科研。不要跟我谈国家经费不够,要不然把完全真实的数据拿出来一项一项掰斥?每年成千亿的钱都造了,真缺钱?
为什么提高薪酬会让情况有所好转?当你的衣食无忧的时候,你不必为明天的柴米油盐去抢一个自己不那么感兴趣的课题,你可能会申请一个钱少一些的项目,但是这个项目是你十分感兴趣的。真的财迷,是不会做科学家的。科学家这个群体再富裕,富不过企业家。如果能够满足第一条,那些选择了科学家这个职业的,大部分还是抱有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或曰,要考评科学家的绩效,得对得住纳税人的钱。这个观点是有误区的。我们看企业的做法。任何一个企业都分为两类收入: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根据企业和职位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旦双方约定,合法的企业不会根据绩效扣掉双方约定的基本工资。而除开销售等少数职位,没有员工愿意尝试一个基本工资极低,绩效工资却十分高的公司。在大公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员工的付出甚少,可以说跟其收入不匹配,但只要他做得不那么过分,他仍然可以在公司呆下去,只是他的奖金要比别人少罢了。既然公司默许出工不出力,那么科学界为什么不可以默许出工不出力?我们不能因为懒驴的存在就让快马也受体罚。
要强调的是,这和吃大锅饭有天壤之别。因为还有经费和奖金存在。那些不在乎经费和奖金的人,他可以用他的收入很好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去从事他感兴趣的科学研究。而那些在意经费和奖金或者另有所图的人,他可以自便。而如果我们不做到这一点,我们只能让懒驴和快马都疲于奔命,结果最后快马也被折腾成了瘦马,懒驴倒没见他跑得有多快。
除开这一点,还有制度上的考虑。当一个群体的显性收入显失公平的时候,整个社会必须默许他们的灰色收入。否则这项工作就不会有人来做,至少不会有优秀的人来做。让全社会最优秀的人之一来科学,大家不会有异议,然而社会凭什么让最优秀的人安心做科学?靠功成名就后的丰厚物质和精神奖励?那些做了垫脚石的人,他们就理该寂寞和潦倒一生?而当整个社会默许灰色收入存在,那么你就不能很好的监控这笔灰色收入。只要灰色收入不能被很好监控,学术不端,假冒伪劣就将永远大量存在。当然,灰色收入永远不会被完全消灭,就像犯罪永远不会被完全消灭一样。因此我们只讨论如何将大量存在变换为局部存在。而通过提高科学工作者收入底限的方法,是可以把大量存在变换为局部存在的。
作为一个纳税人,我不明白为什么单单要求科学家要对得住纳税人的钱。科学家的科研经费必须要接受纳税人的审计,也许是通过国家来审计,也许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形式并不重要。然而科学家的生活费,不需要审计。科学家内心深处根本不用对自己的合法收入诚惶诚恐,因为对科学家的宽容程度和付出预期恰好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科学、文明和进步程度。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二奶造了如此多的钱,大家不谴责,科学家收入高点,就跟做贼似的?
不要担心这种模式会养一大堆闲汉,任何模式都摆脱不了闲汉!让真正的千里马能够跑起来,就是功绩。妄图消灭闲汉最终的结果是连千里马一起消灭了。永远要记住战国四公子:他们养的门客大部分成天无所事事,关键时刻有一个人起了作用,他们就赚到了。永远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出成果,养着100%的人同时指望30%的人出成果,比较能够实现。不要怕浪费,浪费永远存在!今天宇宙的物质总量只不过创世纪时物质的百分之一,有这百分之一起作用,足够了。
所以,当科研经费和收入挂钩时,这时候的考评和审计就是一笔糊涂帐。圈内人不会十分较真—不要断了人家的生路,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应运而生;圈外人却越来越不满意—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软弱无力的潜规则和学术不端。
也许做到了这两点不能非常有效的根除学术不端,但我可以肯定起码能让真心做学问的人一心学问。至于还有的人还要做禽兽之变诈,大概也止增笑耳。
3、 科学家不能太束缚
当科学家开始被束缚,尤其是强加的束缚时,问题就来了。科学家基本收入不高和功成名就后收入和名望过高不是偶然。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迷失、过分功利和不知所措。当科学救国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样的话被奉为圭皋时,就一定会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了。
诚然,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然而我不认为脱离了民众基本心智基础的科学技术能够很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为什么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美国的机器和生产线在我国还能良好使用,而我们居然经济实力如此之强大?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深入思考过,我不认为其中主要作用是科学和技术。
科学就是科学,科学就只能做科学能做的事情,别的他一概做不了。对科学期望过高的结果是对科学家期望过高。对科学家期望过高的结果是政治介入科学,动不动就是科学家的个人兴趣要符合国家利益。个人兴趣和国家利益矛盾么?当每一个科学家都能对他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不认为我们需要担心科学家的个人兴趣和国家利益矛盾。而那些认为对国家利益有帮助的学术方向通常都是外行得出。
我们之所以要对科学家宽容,是因为我们对科学家早就太苛刻了。我听说让李逵发挥作用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两把板斧去杀人,而不是把他扶正做宋江。
其实所谓对科学家宽容也好苛刻也好都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比较理性的思考是如何能够发挥科学家最大的潜力。其实字写得最好的时候都随手写来的,那些在书法比赛中的墨宝往往不是这个人的巅峰。与其成天惦记着这个科学家干了多少活,不如自己该干嘛干嘛。期望过高而又无甚效果还要继续加码,简直愚蠢之至。
所以宽容和苛刻,不过是形式,哪种形式真的能出效果,就用哪种形式,不是因有效而苛刻,而是因无效而宽容啊!
4、 3个“不能太”变成了“太”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社会背景
既然没有这么做而最终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唯一的解释时,不该做的事情现在反而能够被更广泛的接受。如果把人比作分子,把社会比作分子组成的气流,整个气流的方向正好是大多数分子的方向。脱离了气流谈分子,和脱离了分子谈气流是一样的片面,所以“学术虚无”既是科学界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
五、存在即是合理,但继续存在则未必合理
话痨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学术虚无大量存在的社会背景了。我不相信美国就没有学术垃圾,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对比两国学术在水平和数量上的差异。所以对待任何一个单独的学术垃圾和学术垃圾的制造者,都应当深恶而痛绝之,亦即任何学术垃圾的存在都是不合理的;然而存在学术垃圾又是合理的,既因为任何层面的学术垃圾都不可能根除,更因为在学术垃圾大量存在的背后存在着那样的社会背景和制度。
如果我们要宣判存在学术垃圾不合理,那么我们首先要宣布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果真的有脱离社会背景和制度之外的改良措施,我相信局面早已扭转。
所以说存在垃圾是合理的,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和认识深度,必然产生大量的垃圾。指望科学家喝水吐血,是否强人所难了?当全社会要求喝水吐血时,大量垃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因为喝水本来是吐不了血的,不过吐了点虚火上升的黄痰而已。
但是,即便存在即是合理,继续存在就未必合理了。然而即便继续存在不合理,也仍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我不认为某个个人能力挽狂澜,我倒是认为在出现力挽狂澜的英雄之前有一大批人对一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而这些共识正好是社会平均心智提高的表现,正好是社会心智被群体点燃;在群体点燃的时候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天才的思想家来启发,然而首先得有能被天才启发的民众。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过只是铺垫。可惜铺垫注定出不了大成果,注定要冒着成为学术垃圾的风险。其实只要本着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去做,绝不可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垃圾来;而不是垃圾的学术被或多或少的当成了垃圾,真正的垃圾当然就要出现了。此亦存在垃圾之合理性也。
我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合理与否,总有那么一大批人,躲在阁楼里仰望星空。相变总会到来,这是任何人都可以预测的;而何时到来,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精确预测的。
在批判的同时接纳,在仰望星空的同时留神脚下,我认为这是现今科学家和思想者们可行之道之一吧。
(全文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