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时候,人类个体经历和感受的压力,其实是自己特定观念造成的。一般来说,压力都是有具体来源的,称为压力源。简单而言,压力源就是个体面临的事情,包括外界的事物、事件,以及自己的想法、欲望等。当个体感到不能承受面对这些事物、事件、想法、欲望或其产生的后果时,就体验到了压力。如果把这些事物、事件、想法、欲望都视为刺激,那么,压力实乃个体用自己的观念系统评价内外刺激而得到的不愿面对、难以承受的负性结果。
从这个角度分析,压力也就是个体的观念系统与特定刺激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可以是同时改变两者,也可以是改变两者之一。显然,许多时候,个体是无法改变外界事物或事件的,那么,改变观念系统就成了必选方法。不过,个体的观念系统也较难改变。因此,不少人就困在观念系统与特定刺激这对矛盾中了,经受着巨大压力,不能自拔,焦虑、抑郁,苦闷不已。
本人提出的第四种减压技术是改变认知。虽然个体的整个观念系统很难改变,但是,个体改变对某一具体刺激的看法,则是相对容易的。改变认知的减压技术,就是通过个体改变对当前刺激的认知,使自己的观念系统发生局部变化,从而,使对相应刺激的评价结果由负性转变为中性甚至正性,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这种技术的具体作法分为4步。
第一步,分析负性结果。个体对压力源可能带来的负性结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把这些负性结果都罗列出来——可以用笔写在纸上,也可以做成电子文档。分析时,查看都有哪些负性结果?这些负性结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真是压力源直接引起的吗?哪个或哪些负性结果显得是自己根本无法承受的?为什么?
第二步,进行时间透视。个体可以把时间窗口分别框定于过去、现在、未来,对照第一步列出的负性结果,从更广的时间范围分析负性结果,查看压力源与这些结果之间的关系。特别地,看看那些显得自己根本无法承受的结果,是否真的由这个压力源引起。
第三步,分析正性结果。个体对压力源可能带来的正性结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同样地,可以纸笔罗列,可以用电子文档呈现。实际上,在前面两步,个体往往就会想到压力源能够带来的正性结果。
第四步,改变既有认知。经过上述3步,个体在更广的时间背景上,对压力源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那些负性结果很可能已经显得不是难以承受,而正性结果也已经深入心中,甚至可能占了上风。个体可以在负性结果分析的清单上画个大叉子,在正性结果分析的清单上打个大对号,不妨再出声说一句:“啊哈,原来如此!”
运用改变认知技术,需要注意如下3点:
第一,改变认知,需要系统分析。虽然个体对具体刺激的认知相对容易发生改变,但是,如果个体能够轻易改变认知,那么,他/她也不会经受什么压力了,所以,个体的认知改变也是有很大难度的,这就需要一定的程序。个体经历了这样的程序,例如,罗列负性结果与正性结果、对负性结果清单画叉子、对正性结果清单画对号,才可能较为自然地改变认知,达到减压目的。
第二,改变认知,需要外界资源。个体的观念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力量,因此,个体要主动地找些资料来看,积极地向亲朋好友求助,不断获得新的信息,特别是开阔新的视野。他人的经验往往能够成为个体改变认知的直接因素,了解相应方面的榜样,对于个体改变认知、缓解压力是非常有效的。
第三,改变认知,并非麻醉自己。个体在社会上生活、学习、工作,应当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因此,不能对于自己认为不易达到的目标,甚至是学习、工作的基本要求,都以改变认知而推脱。同时,改变认知也不是简单的逆来顺受,阿Q精神,而是持有开放的观念、发展的眼光,不为一时的困难或失败而备受压力的折磨。
总之,改变认为就是提示个体能够进行灵活的时间透视,能够适应性地换个角度看待事情,相信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困难也是暂时的,从而,能够把精力用于处理合适的事情上,免于压力的煎熬,更为有效地生活、学习、工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