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个人构念与心理健康 精选

已有 5761 次阅读 2021-9-24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精神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学理论就是心理学家持有的镜头,不同的心理学家,持有的镜头往往不同——虽然有些镜头比较接近,有些镜头相差很大。换个角度来看,对于相同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心理学家也会有不同的镜头。其中,心理学家的关键术语最能体现各自的镜头。因此,了解不同镜头的便捷方式,就是学习相应心理学家的关键术语。显然,掌握这样的关键术语,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心理学家看待特定问题的独到之处,而且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特定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需要透过不同镜头来看待。实际上,一些重要心理学家的关键术语颇具特色,值得用心体会,例如,阿德勒的虚构目的、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希金斯的自我差异,以及凯利的个人构念。

凯利(George Alexander Kelly, 1905-1967)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农场,是一个长老会牧师的独生子,母亲比较溺爱他。

1926年,凯利从帕克学院毕业。他主修的是物理学和数学。在做过航空工程师、语言与戏剧教师的工作之后,特别是获得一笔到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交换奖学金后,凯利决定从事心理学事业。

1931年,凯利在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研究内容涉及解决语言与阅读障碍的问题。

其后,凯利任教于海斯堡州立学院,并建立了为堪萨斯州公立学校服务的巡回心理诊所。开始,他采用精神分析理论,也获得了一些成功。后来,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并放弃了精神分析。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凯利发现,其一,他为患者的心理问题虚拟或捏造出一种彻底的解释时,患者也接受并且病情有所改善。也就是说,如果使患者对自己和自己问题的看法有所变化,就会使病情有所改善。其二,教师所诉说的有关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反映教师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利作为一名航空心理学家,在海军服务。战后,他在马里兰大学短暂工作。随后的20年,凯利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作。1946年,他任该校临床心理学系的主任。

凯利的一些学生不喜欢他,还有些怕他。这有三个原因:其一,他在与学生交往中过于正式,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其二,如果有学生达不到他的(或系里的)高标准,就会被开除;其三,凯利的某些行为很伤人,例如,一名学生请他给自己留言时,得到的是——致一位前途远大的同学,一位我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前途的同学,相信你会在有关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尽管有些学生因为凯利的一些行为而不喜欢他,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他,对他的才华充满敬意。他的很多学生认为,凯利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并且,他的很多学生后来也成了著名的心理学家。

1965年,凯利转任布兰迪斯大学的讲座教授。

对大多数人来说,科学家是与众不同的,比如,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专注于高深的思想、神秘的程序和未知的奥秘。相反,凯利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很像科学家,即,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世界都会产生自己的假设并进行检验。心理学家应当努力理解这些独一无二的个人构念。

所谓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就是个人对周围世界形成看法、进行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观念。一个构念就像一个小型的科学理论,个体利用理论来看周围现实并预期未来事件。如果由构念所产生的预期同经验相符合,那么这个构念是有用的。如果与预期不符合,就要修改或抛弃这个构念。一个人的生活总是受到自己创建的个人构念系统的强烈影响。同时,有些人的构念系统比另一些人的构念系统更有效。

凯利假设,每个人都在努力通过持续地界定和阐述其构念系统来增强对世界的理解,每个人的发展也都是围绕这一努力而展开的。

他认为,个体并不仅仅简单地对环境做出反应,相反,人们能对环境事件做出积极的、独特的和系统的解释,进而利用这些构念来预测事件。他们利用先前的经验来对可能的新事件产生假设。人们对环境做出反应并非为了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而是积极地寻求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凯利把发展过程看作个体和环境之间创造性的和动态的交换,同时根据新经验进行建构和再建构,其目的是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控制。这样,健康的人拥有准确的和有效的构念系统,并对世界持有灵活的观点。相反,不健康者的构念系统是不准确的,从而也是无效的。

概括地说,凯利认为,人们天生都是活跃的,需要通过准确预期未来,以寻求对环境的秩序感和控制感;对于人们生活的世界,存在许多解释或解读方式;为了预测和解释世界,每个人都产生和检验自己的构念,而正是这些个体构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就像一个无能的科学家坚持无效的假设,从而,他/她的预测通常都是不正确的;心理治疗,就是帮助患者发现预测未来的更准确的方式。

总之,凯利用个人构念来解释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5582.html

上一篇:医学背景与精神分析
下一篇:童年经历与心理发展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27 李学宽 郑永军 张晓良 黄永义 王安良 许培扬 杨正瓴 尤明庆 马鸣 范振英 陈吉德 晏成和 武夷山 农绍庄 徐长庆 孙颉 邝宏达 孟利军 张鹰 籍利平 信忠保 李沣 宁利中 李东风 李毅伟 陆仲绩 王平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