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器官卑劣与追求优越 精选

已有 4346 次阅读 2021-9-19 22:2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默里9岁时,因眼睛手术失误而产生了难治的结巴,这是生理缺陷造成心理障碍的典型表现。心理学家阿德勒对此深有体会,也多有研究。特别地,他的经历与观点对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出在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商人。他家里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阿德勒后来研究过出生次序与人格特点的关系虽然父亲很喜欢,但是,阿德勒的童年是艰难的和不幸的他患了软骨病,显得笨拙不堪;3岁时,他看到弟弟在家中的床上死了;他曾两次在街上被车撞倒,使他对死非常恐惧;4岁时,他得了肺病,对死愈加恐惧。

阿德勒上学后成绩平平他老师甚至向他父亲提议,把阿德勒从学校领回去,他培养成一名鞋匠好了。阿德勒听说这一情况,学习成绩有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他原来学习困难最大数学方面

尽管存在生理缺陷,但是,阿德勒很有勇气,他非常愿意与人交往,十分享受在和其他儿童玩耍时被人接受的体验。他产生了社会兴趣——这是阿德勒后来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1902年,他受弗洛伊德之邀,参加精神分析周会讨论小组。这个小组1910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阿德勒为第一任主席1911年,辞去这个主席之职,约三分之一的成员也和他一道离开了该学会。阿德勒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小组,吸引了许多追随者。

1926年以后,阿德勒经常访问美国,1934年移居美国。他在长岛医学院任教,继续开私人诊所,还广泛进行演讲,积极宣传自己的理论

阿德勒在接诊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病人抱怨自己身体的某个器官有问题。进行医学检查,发现有的病人的确存在他/她反映的器官问题,但是,还有不少病人,他们的身体并不存在主诉的器官问题。不管病人所说的器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臆想的,只要他/她认为有这样的问题,那么,病人就会出现一些身心症状。

由此,阿德勒想到了自己,提出了器官卑劣(organ inferiority)的概念。他认为生理缺陷或严重疾病可能造成强烈的无助感。那些天生带有器官缺陷的儿童,在最初几年会经历艰难的生存抗争,这往往造成个体压制他们的社会兴趣。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倾向于总是忙自己的事情,而对适应同伴交往少有兴趣。由于器官卑劣会带来很大困难,并且父母往往过于关心而溺爱孩子,从而使情况变得更糟,结果很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例如,一个男孩儿,十八九岁时,还保持着童声,也没长体毛。在整整8年的时间里,他深受这种发育失败之苦,一直被自己肯定总是保持儿童样子这种想法所折磨。当他进入20岁时,他的身体发育完全正常了。但是,这些器官卑劣却早就摧毁了他的自信。

不过,器官卑劣并不必然造成精神疾病。不完美的器官会带来多种障碍,但是,这些障碍决不是无法逃避的命运。如果努力训练个体的心智来克服困难,那么,个体就能像其他器官没有问题的人一样获得成功。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首要目标是自我完善(self-perfection)。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是一个弱小而无助的孩子,同时,又具有通过掌控可怕环境而克服这种自卑的天生驱力。人类精神的目标就是征服、完善、安全、优越。每个孩子都面临着生活中的诸多障碍,如果不追求某种形式的意义,就无法成长起来。每个随意行为都是由缺乏力量的体验启动的。健康的追求优越是由社会兴趣引导的,个体会充分考虑他人的利益。相反,自私的追求高人一等或个人荣耀,是扭曲的和病态的。

追求优越之下的自卑情感决不是异常的或不良的。如果一个孩子以乐观和勇气面对自己的弱小,通过必要的努力以补偿弱小之处,从而追求优越,就可能达到满意的甚至更高水平的适应。比如,一个长相平庸的人,可以通过真诚、热情和同情而赢得友谊和尊重。只有当无力之感压倒了个人,让其抑郁而不能发展时,他/她的自卑情感才是病态的。

按照阿德勒的理论,追求优越,并不是说人人都天生要寻求在地位、等级上超过别人,也不是说人们要持有自己比别人更重要的态度。追求优越涉及的是个体无论追求什么都渴望有能力和有成效的动机。

阿德勒是个身材矮小但身体强壮的人,他其貌不扬,却富有魅力。他是克服自身不利条件,追求优越的榜样。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充满智慧的,他的演讲很能鼓舞人心,还有,他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临床困扰、生活问题和出生次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4892.html

上一篇:奥尔波特与机能自主
下一篇:埃里克森与身份危机
收藏 IP: 116.9.46.*| 热度|

23 杨正瓴 黄永义 周忠浩 尤明庆 武夷山 范振英 聂广 陈新平 马鸣 史晓雷 李学宽 徐长庆 王安良 陈志飞 温斌 孙颉 许培扬 王平平 何青 郑永军 黄河宁 张晓良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