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方面说明人的过失是很普遍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说明人们是很在乎过失的,否则,也不需要专门形成这样一种说法来安慰人。同时,人们又喜欢把过失与功劳一起来比较和讨论。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功过是不等的,过的权重往往大于功的权重,体现为功过不等效应。
话说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母亲向班主任老师诉苦,说自己的女儿宁肯把自己的要求写个纸条,贴在冰箱上,也不肯亲口对自己讲。
原来,这是个单亲家庭,平时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显然,母亲是既当娘又当爹的,含辛茹苦抚养女儿。
有天晚饭后,女儿说了一个粗俗的词语,这超出了母亲的意料,她听了顿时火起,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瓷杯朝女儿头上砸了过去。女儿本能地转头躲闪,瓷杯狠狠地砸在墙上,碎落在地上。
从此,女儿再也不理母亲了。母亲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向女儿道歉,女儿就是不肯原谅母亲。母亲要崩溃了,万般无奈之下,这才找女儿的班主任老师诉苦,并表示:只要女儿能原谅自己,跟自己和解,要她做什么都行。
班主任找到那名学生,转述她母亲的苦恼、无助、愿望,希望她能接受母亲的道歉,与母亲和好:“你妈妈为了你,付出了太多太多啊。”那名学生忿忿地说:“当她砸我的时候,她完全没有把我当成她的女儿!”
那名女生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有恩、有功于自己吗?她当然知道。但是,在她的心理上,记着的不是母亲的功,而是母亲的过,并且认为这个过要远远大于功,大到永远无法原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过抹十功”。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功过不等效应呢?其实,主要是人们的期望不同所致。人们往往把别人的功劳(比如,付出、贡献)视为理所当然,而把别人的过失视为难以理解,或者充满恶意或敌意,从而,对别人的认识在性质上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很麻烦了。
了解功过不等效应,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是,其一,尽量减少过失,减少使别人对自己的认识产生改变;其二,对于自己因为过失而导致别人对自己态度的改变,要能从心理机制上理解,进而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