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两个卡特尔,一对大牛人 精选

已有 9170 次阅读 2021-5-26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读大学时,发现《心理测量学》教材上讲的卡特尔前后不一致,感到奇怪,就去问任课教师。他微微一笑,轻声细语地说:“这两个‘卡特尔’,不是同一个人。”我得到了解答,还是有些迷茫。再仔细看中文“卡特尔”后面括注的英文,我才明白他们的确不是同一个人。如果对心理学背景的人说出“卡特尔”3个字,他/她很可能想到的是研制16PF的心理学家卡特尔,而非让《科学》杂志起死回生的心理学家卡特尔。实际上,两位卡特尔都是成绩斐然的心理学家。

J. M.卡特尔(James McKeen Cattell, 1860-1944)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的伊斯顿,是美国心理学研究技术的一位先驱,也是一家心理测验公司的创始人。他开创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今天依然在心理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在心理学的早期,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深入考察单一个体的感官反应,因为第一位实验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赞成这种方法。随着J. M. 卡特尔思想的形成,他的观点极大地偏离冯特的观点,卡特尔研制的技术能够研究人类群体以及个体差异。

J. M.卡特尔的经历非常丰富。他去到德国,在格廷根大学跟着哲学家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 1817-1881)学习,又在莱比锡大学跟着冯特学习。接着,他回到美国,跟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 1844-1924)学习。但是,他与霍尔的关系不太融洽,未能完成博士论文。不过,在他跟着霍尔做研究时,J. M.卡特尔产生了研究心理过程的兴趣。

随后,他再到莱比锡大学,在冯特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从J. M.卡特尔与其父母的通信来看,他对冯特的科学家身份评价不高。按照一些人的说法,那些信件也显示J. M.卡特尔是个自大而自信的人,对别人不太尊重。在德国的时候,J. M.卡特尔改进了已有的心理学研究仪器,提出了研究心理过程的新方法。

离开德国之后,J. M.卡特尔在美国短暂从教,旋即又去了英国,跟着高尔顿(Francis Galton, 1822-1911)工作。J. M.卡特尔惊叹于高尔顿在研究中使用统计与量化方法,他也支持高尔顿的其他思想,比如,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以及把科学知识用于优生学。

最终,J. M.卡特尔采用测量许多被试、运用统计来理解研究结果的做法。他杜撰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投入大量时间试图研制一种有用的智力测验。他记录简单任务的结果(例如,个人对简单声音的反应速度、侦察到刺激重量上微小差异的能力、对字母的简单记忆),希望能够发现感官反应与学业成绩或智力之间的相关。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不但没有发现感官成绩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而且也没发现不同感官测量之间的相关。结果,他放弃了这种心理测验的做法。

尽管J. M.卡特尔在智力研究上是不成功的,但是,他对其他美国心理学家却有极大的影响。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时,他培养的心理学博士比其他任何心理学家培养的都要多。J. M.卡特尔也以其他方式影响了美国的心理学。例如,他与著名心理学家鲍德温(Mark Baldwin, 1861-1934)一起创办了《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杂志,之后,他又从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手中接过陷入财务危机的《科学》(Science)杂志,把它办成著名期刊。J. M.卡特尔还推动成立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这个美国今天最重要的科学组织之一。他还编辑出版《科学月刊》(Scientific Monthly)、《学校与社会》(School and Society)等不少期刊。毫不奇怪,随着他编辑和出版事业的发展,J. M.卡特尔自己的研究就减少了。

1917年,J. M.卡特尔被哥伦比亚大学解雇,理由是他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起诉哥伦比亚大学对他的诽谤,并得到40000美元赔偿,但是,他却未能重返哥伦比亚大学。他创立了心理公司(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这是一个推动商业心理测验的公司——J. M.卡特尔尽力推动心理测验的应用工作。然而,他的这次创业未能成功,公司最初两年只赢利50美元。他离开之后,心理公司开始兴旺发达,今天,这个公司依然处于蓬勃发展之中。J. M.卡特尔则继续为应用心理学奔走呼号,至死而已。

R.B.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 1905-1998)是英国/美国心理学家,他研制了人格与智力测验,支持充满争议的优生学理论。他是最多产的心理学之一,在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写了50多本书、500多篇研究论文,他对人格与智力测验的贡献被认为是无价的。不过,他关于自然选择的一些理论,尤其是作为一种哲学观点而提出的超越主义(Beyondism),在他去世前几个月被攻击为种族主义,并引起激烈争论。

R.B.卡特尔出生在英国的希尔普,在德文郡长大,他由此而形成对航行与大海的热爱。他入读伦敦大学,1924年获得化学学士学位,1929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有过简短的教学经历,又在一家心理诊所工作。1927年,R.B.卡特尔去了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得到一个教学岗位。他又先后在克拉克大学和哈佛大学工作。1946年,他去了伊利诺伊大学,在那儿工作27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他的教学职责,R.B.卡特尔还在陆军副官长办公室工作,研制用于军方的心理测验。在他的整个生涯中,卡特尔编制了许多这类测验,用于测量智力、评估人格特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16PF1949年首次发布,用16种不同的人格特质来描绘个体。这些人格因素包括情绪稳定性(容易烦乱vs.平静)、冲动性(清醒vs.热情)、遵从性(权宜vs.尽责),等。它们用R.B.卡特尔所说的“次级因素”(比如,外倾性、焦虑性、独立性)来测量。这个测验现在依然被许多公司与机构广泛使用,以确定个人与不同职业的契合性,以及个体的整体心理特点。

1973年,R.B.卡特尔从伊利诺伊大学退休,在科罗拉多生活5年之后,他去了夏威夷。他接受了夏威夷大学的一份兼职工作,继续教学、研究和写作。R.B.卡特尔也找机会跟他的第三任妻子共度闲暇时光——多年前,他第一任妻子与他离婚,就是抱怨他醉心于研究工作,忽略了自己——享受与5个孩子、两个继子相访的天伦之乐。

1987年,R.B.卡特尔出版了《超越主义:来自科学的宗教》,这极大地改变了他的余生,以及他的科学遗产。卡特尔想用这部著作来讨论他关于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自然选择受到个体遗传与文化选择的支配。然而,他拥护的优生学(即,关于改进人种的研究),是极具争议的,特别地,优生学是纳粹大屠杀的伪科学理论基础。

1997年夏,美国心理基金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将授予卡特尔终身成就奖。当这一奖项宣布之后,马上就引起了抗议。基金会推迟颁奖,以便进一步调查。92岁高龄的R.B.卡特尔,身体状况也不好,他试图通过谢绝此奖而平息众怒。他给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写了一封公开信,为他自己及其工作进行辩护。他表示自己憎恶种族主义,他只提倡自愿的优生学。R.B.卡特尔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19980202日,他在夏威夷的家中平静去世。

由上可知,J. M.卡特尔R. B.卡特尔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过,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其实,R. B.卡特尔到该校时,J. M.卡特尔已经不在那里工作了。不过,他们都与桑代克有关系,其中,J. M.卡特尔是桑代克的指导教师,而R. B.卡特尔是桑代克的研究助理。

总之,两位心理学家卡特尔都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是心理学领域的牛人。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作为凡人的一面,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研究中也会遇到各种失败甚至极大的困扰。

致谢:感谢武夷山先生对博文《学习究竟是什么,不妨且看试误说》的评论及提供的资料线索,以及一位友人阅读博文后的个人交流,这些启发本人想到可以介绍心理学领域的两位卡特尔。

参考文献

Horn, J. (2000). Cattell, Raymond B. In A. 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8 Volume Set (pp. 55-57).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Milite, G. A. (2001). James McKeen Cattell, Raymond Bernard Cattell. In B. R. Strickland. (Ed.). (2001). 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nd ed.) (pp. 107-109). Detroit: Gale Group.

Sokal, M. M. (2000). Cattell, James McKeen. In A. 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8 Volume Set (pp. 52-5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88380.html

上一篇:学习究竟是什么,不妨且看试误说
下一篇:学科结构:布鲁纳教学理论的精髓
收藏 IP: 180.137.60.*| 热度|

12 武夷山 郑永军 范会勇 宁利中 黄永义 杨正瓴 尤明庆 钟定胜 陈志飞 曾杰 张晓良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