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关于讨论: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 精选

已有 10394 次阅读 2021-4-17 23: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理学实证论文的讨论部分,是对引言部分所提问题的全面回应。作者基于结果部分的统计证据,深刻论证一篇论文所研究问题在相应领域、乃至整个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体现这篇论文的价值和意义。

换句话说,心理学论文讨论部分的目的是,作者以自己的研究问题为基础,论证和推进所考察现象、所研究领域的一般性问题,旨在揭示行为与意识的规律,发现定律,形成理论。

心理学论文讨论部分的特点是,作者把自己的研究问题归入到整个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心理学研究中,体现自己的研究问题对相应研究领域,以及对心理学的作用与贡献。

可见,心理学实证论文的讨论,是理论层面的,定位于揭示规律、发现定律、形成理论。

所以,撰写讨论部分时,作者必须站在更高的位置,把自己的研究看成是所研究领域和心理学研究的组成部分,要有万涓成水的意识,要有汇流成河的精神。一项研究只有成为整个领域、整个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这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作者只有把自己的研究符合逻辑地联系到社会现实,才能真正说明这项研究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实际上,讨论部分涉及的问题,正是引言部分提出的问题。一篇论文应当主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当问题较为复杂时,需要把相应问题分成几个方面,或者把解决途径分为几个步骤。这些方面或步骤是逻辑严密、脉络清楚的。讨论部分,可以从这些方面、这些步骤进行,相应地体现着逻辑和脉络,而不会是堆砌材料、毫无章法。

撰写讨论时,至少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其一,可以把讨论的问题进行分解,形成符合逻辑的几个部分,用小标题来组织和提示,步步深入地展开讨论。这样做,作者可以思路畅通地撰写论文,读者也可以脉络清晰地理解论文。

其二,行文采用倒置漏斗的结构——正好与引言相反,即,从自己具体的研究结果开始,逐渐扩大范围,体现或突显自己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地,在讨论的第一段,作者需要小结自己的研究结果——注意是整合与概括的,不是结果部分的堆砌或重复。

其三,不要把讨论部分的小标题做成结果部分小标题的镜像——结果部分分析了哪些问题,讨论部分就讨论哪些问题,不仅显得机械的,而且说明作者没有从宏观层面审视和把握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四,不要与已有研究进行简单比较,特别是不要说哪些结果与已有哪些研究是一致的、哪些结果与已有哪些研究是不一致的。这样的说法,是自我降格,把自己的研究当成了为已有研究做注脚。如果比较,也是比较结论,而非比较结果。

其五,不要对不理想的研究结果进行主观臆想的解释。实际上,许多心理学论文都存在作者用臆想的原因来解释结果的问题,似乎任何研究结果都是可以解释的,这根本不是科学研究的表现。

其六,不要用多个理论来阐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常见的不当是,作者用不同的理论来分别解释自己相同或不同的研究结果,似乎显得自己的研究是有理论支持的。

其七,不要没有任何参考文献或只用极少的参考文献。缺少参考文献,作者就无法把自己的研究发现与整个领域的研究、整个学科的研究联系起来,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研究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

其八,不要讲没有针对性的不足。例如,永远不要说“本研究的样本抽取范围有限,以后需要进一步扩大抽样范围”、“本研究只采用了调查法,以后可以采用实验法”或“本研究只采用了实验法,以后可以采用调查法”或其他类似表述。

其九,不要为了避免批评而表述一些不足,甚至是重大缺陷。如果真有这样的问题,作者应当在开展研究时就采取措施解决,而不是留在讨论部分试图过关——这样的内容,实质是自我否定。

其十,不宜明确表述自己的研究填补空白。作者通过呈现材料,合理论证,读者自然能够恰当评价一篇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总之,作者在讨论部分,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整个领域、整个学科、乃至整个人类活动中,合理地审视和论证自己研究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82527.html

上一篇:关于结果: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下一篇:关于标准:最爱最恨都是你
收藏 IP: 113.13.47.*| 热度|

14 尤明庆 黄永义 毛善成 孙颉 苏德辰 陈新平 吴斌 徐长庆 农绍庄 杨正瓴 张晓良 郑永军 李毅伟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