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js 又名基湘,同学于浙大。

博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问题与出路

已有 4045 次阅读 2014-11-24 20:53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问题与出路

——以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为例

基湘

 专业学位是为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设立的学位,对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很有必要。但由于招收标准不严,以致数量众多之下良莠不齐。指导教师不管不是,但又鞭长莫及。

 因缘际会,有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挂在门下。但从开题和研究进展看,一些(攻读专业学位的)在职研究生开学时没有见过面,以后也没有见面;或在开学之际仅见一面再无交集(学生称呼自己导师“L教授”就是相互交流不足的证明)。也许他们工作-生活很忙,以致论文未能及时开题,研究无限期拖延,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

 说起来,这学位论文说难不难,但要做得出色绝非易事。从与在职研究生的交流看,他们固然有实践经验优势,也多少明晰现实需求,但从他们撰写的开题报告来看,不少在职生学术素养上明显不足。最常见的是没有问题意识,或者脑子里有些模糊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提炼研究问题。既然要研究的问题不清楚不明确,那么后文或多或少一定会出现“问题”。由于在选题上交流论证不足,即便勉强开题,之后他们也有可能做不下去。有时一章内容没有资料数据填补进去,只能写出1-2页纸,让人无法卒读。即便研究生愿意“辛苦”作文,导师也无能为力。最常见的选题是“某某理论在某具体情境下的实践(应用)研究”。这种研究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基本属于他人理论的验证性质,基本缺乏创新性和可推广性——今天你认真应用这种“理论”,它就有效;否则就无效。

 再说“理论基础”。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中容易看到的就是这理论那理论一大堆。为什么那么做?据说是学校与导师要求的。因为答辩时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说明,那外专业的盲审专家会认为你这专业怎么这么浅薄,没有“理论深度”。于是乎,忽悠hu弄外专业评委的种种“理论基础”就纷纷出笼。即便研究报告做得不大好,至少还有些理论连评委也看不大懂,于是“Pass”。

 不过,理论好用,但不见得真管用。因为它们多数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旦套用混用这种种时髦理论就很可能不小心做了该理论——西方文化——的论证者和推广者——你我的研究都只是为这种种理论提供数据证明做做注脚而已。实际上,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主要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有东西文化之分,方法则是普适性的。正如数学没有东西之分,方法亦然。所以,重要的选择应该是面向世界又基于中国社会需要提炼学术问题,再选用合适的方法解决之

        因此,与其搬用种种新鲜“理论”,不如好好提炼研究问题。若由此得到新概念,提出新命题、新理论,那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才能真正鲜活起来。学术研究之所以趣味无穷,就是因为研究问题本身是有趣的,研究者欲罢不能,总想得到一个答案。进言之,研究做完了,研究者本人是否有收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如果研究者本人都没有收获,或者与自己的研究存在明显隔阂,难以从自己撰写的文字中得到一点感动,那么要感动读者几乎不可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131-845995.html

上一篇:你信神吗?
下一篇:京杭生活
收藏 IP: 183.157.160.*| 热度|

4 曹聪 张士宏 王启云 林中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