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zhip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zhipeng

博文

试论潜能医学和寿命

已有 1668 次阅读 2019-2-12 16: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试论潜能医学和寿命

什么是潜能医学

钱学森曰,医学有四种: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潜能医学。

前三种不用赘述,后一种人们比较生疏,故单独予以论述。

人体有很多潜在的能量,例如肾可以切除一个送人,本身照样能生存的很好。小腿切除者装上假肢锻炼得活蹦乱跳。这说明人有大量无限潜在的能量。

盲障者的触觉特别敏感。皮肤的压觉和振动觉,是盲人感知外界事物和补偿视觉缺陷的主要途径之一。触觉感受器的敏感部位与正常人相同,它们在手指尖、手掌、唇、舌尖等处。经过训练后,使这些部位的感受性提高。触觉在盲人定向行走和认识外界事物、阅读百文中起重要作用。依据人使用触觉的主动性可以分为主动触觉和被动触觉两种,盲人在活动中主要运用主动触觉去认识外界事物。而不是消极等待事物刺激皮肤。

盲人使用触觉不能感知到事物的颜色、亮度和触觉范围之外的事物、但他们的触觉可以感知到事物的温度、硬度、质地等。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训练盲童的主动触觉,使他们有系统地、有顺序地、主动地利用触觉感知事物”。所以盲人使用触觉,发掘触觉这个潜能甚至能比常人来得更聪明。

又如,丧失小腿的人装上机械腿,通过训练照样能发挥巨大的功用,

这就是人体的潜能。但正常人,这个潜能不需要,因为他有正常的器官。但不等于他(她)不存在这个潜能。

当然这个潜能要把它发掘出来,那是需要艰苦的锻炼和培育,不是一般人就能发掘出来的。但认识它,是关键。不认识它,永远不会去关注。更不会想到还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现在知道了,人的命运有很多,都可以改变。能不能改变,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当然难度是大的,能不能达到改变,关键、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首先是认知,

其次是锻炼和培育。

锻炼和培育,也有知识,那就是意志和毅力。人的潜能有很多,识别它是第一关。实现它是主要目的。但实现的执行那是关键!这就不是口说而已。是需要行动,需要意志和毅力!常言道,说说容易,做就难。为什么难?难就在于意志和毅力。如果有意志和毅力,有决心,那就不会难。既然能够通过锻炼和培育能够做到,那就下决心做下去。那么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这时,潜能充分变成现实。什么疾病,什么病损,都不会影响生活,都不会影响工作,影响事业、影响长寿。

知识有了,实践有了方向、有了意志和毅力,命运彻底改变!那就没有任何东西做不到!病人、病损者,照样能活得同常人一样,照样能活得健康和长寿;

事业照样能够顺利实现。

 

寿命

寿命指的是人的生命长度。

正常人的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是25年。那么寿命是25*5——7=125岁到175岁。

或者以细胞分裂计算,人细胞一生分裂50次,每2.4年分裂一次,50*2.4=120年,也就是说可以活120年。

也就是说,无病无灾的人,应该活到120岁以上。

现在世界上,最长寿的年龄,正常应该为120——125岁。据报道,全球学术界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法国人Jeanne Calment,享年122

但是很少人能活到天年,那是因为达不到那种理想境地。

所以活不到,主要因素是:早衰,疾病、意外、自戕。而一般人则主要是早衰和疾病。

关于疾病问题通过潜能的发掘,即使患病也可以达到长寿。

早衰则需更大的努力和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的影响。”人之所以早衰,同样是由这些因素决定。这里除了遗传因素、气候环境因素,两者合起来占15+7,人们的主观努力很难予以改变,但绝大部分(78%)的主动权仍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改变它仍有很大的变数。

所以人的长寿与否,不完全是被动的。而可以与主观的努力有着很大的关联。心境安宁、乐观、淡然、坦然,无所恐惧,思维充实、积极向上,死亡无所惧,保持体力锻炼、运动、活动,激活肌肉关节的潜力、能量、活力,疾病的抗力增强,积极的疾病治疗和预防,衰退自然延迟,寿命肯定延长。

 

所以,少病少灾的人,积极乐观的人,环境条件好的人寿命长;同样身上病痛多的人,通过主观努力,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尤其是改变思维,创造条件,那么同样可以长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0120-1161829.html

上一篇:思维与灵魂
下一篇:试论潜能医学和寿命
收藏 IP: 116.232.2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