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engfei22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pengfei224

博文

欧洲两国考察之心得 精选

已有 8258 次阅读 2015-7-14 18:50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11410日,我们一行3人,从中国北京出发,先期抵达德国,参观了哥廷根大学森林科学和生态学院、森林保护系Stefan教授的实验室;随后,又抵达荷兰,拜访了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组、昆虫学实验室。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但一路下来,不仅领略了北半球最美丽的欧洲之秋景、两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更是通过参观、考察、学习,见识了欧洲知名大学在教学、科研、产业开发等各个方面所展现出的严谨、卓越和大气,令每位老师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汇报。

首先是在科研上,德国哥廷根大学森林科学和生态学院、森林保护系Stefan教授的实验室让我们收获颇多。该实验室以森林昆虫化学生态学为特色,Stefan本人也是该系主任。来访的第二日,Bernhard博士就带我们参观了整个化学生态实验室。观后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实验室功能区域的严格划分: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有机样品配置室、电生理实验室(GC-EAD)、质谱实验室(GC-MS)、昆虫行为室、检疫室,在各个实验室内可以完成不同内容的实验,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第二,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强:因为化学生态会涉及到各种有机试剂,而这些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所以安全防范必不可少;该实验室每个房间都配有通风橱、安全柜、有害物品放置柜,在实验操作台面上也安装了点状抽气装置,可谓将工作做的天衣无缝。第三,实验室专人负责制:Bernhard博士是整个实验室技术责任人,所有的仪器对于他来说都了如指掌,每一个部件的使用方法他都讲的头头是道,非常的专业。第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强:来访的第二天,Gerrit博士带我们一行驱车一个小时到Harz 进行野外林业考察;虽然这次主要是考察云杉样地及被八齿小蠹危害后的情况,但Gerrit博士整个林学背景相当扎实,掌握非常之全面,从林带演替、树木被害、林内昆虫、菌物情况等各个方面均有涉及,讲解极其深动;虽然下着下雨,骆老师、石老师和陆老师冒雨一直做记录、照相,收获很大。第五,学术气氛浓郁:Stefan教授介绍说他们每周都会开SEMINAR,讨论学术问题,这一点我是相当的相信;来访次日陆老师做报告,讲了北京林业大学这几年在化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结束后,Martin博士非常有兴趣,提了很多问题,而且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还抓紧时机一直提问;可见,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不好意思”,也不是“浅尝则止”,而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楼道里,遇到一个本科生,一个小男孩,看他仔细的在桌前忙活,我们凑上去看,原来他在制作标本,满满的一盒标本,他像对待宝贝似的精心制作,看到我们围观,礼貌的点点头,继续工作;能看出来他是真心的喜欢自己的这些宝贝;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西方教学体系中体系的非常充分。第六,实验室的气氛非常好:谈到气氛,不得不提Christine,一个令人难忘的、可爱活泼的女孩儿;她是在读博士,和哥廷根大学很多女孩子一样,她也有一只小狗,她把它养在了办公室里,没事时就逗狗玩,好像别人也不怎么介意;最为有意思的是她从热带地区带回来很多竹节虫,还有蜚蠊目的昆虫,她统统当宠物养起来;此外,一排办公室中间专门设立了休息室,里面有长会议桌、咖啡机、冰箱、果盘、水杯,大家工作累了都可以来此休闲。第七,实验室非常的安静,大家都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一点喧哗,谁都不影响谁。这就是素质!

其次是在教学上,该系的野生动物保护标本室和昆虫标本室的实物化标本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知道,对于像昆虫学、动物学这样的课程,学生在进行课堂的理论学习后,通过观察实物标本会更好、更直观的了解动物本身。目前国内类似实验室的标本往往局限于仅仅对动物本身形态的呈现,而在德国Stefan教授的实验室里,他们的标本就是一个个小动物的“家”;他们制作的昆虫标本,抛弃传统的一只虫、一根针、一个标签这样保守的模式,而是完全模拟昆虫的生境,引入它的寄主(包含健康的寄主和被危害以后的),以及生命发育过程中的各个虫态,各虫态被放置在相应的生境中;比如,卵会放在真实的产卵植物上、幼虫也和它危害的植物放在一起、甚至包括幼虫取食后排出的虫粪也被纳入标本、化蛹场所被从野外原样搬回、成虫的栖境更是做得几近自然,惟妙惟肖!总体上说看了标本就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一目了然,妙哉!此外,该生境下的同域昆虫也被列出,危害状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在下面配以手绘的危害简笔图,非常的形象。大型动物标本更是了得,做得栩栩如生:鸟类标本雌雄各一,被放在相应的栖境下;同时每种动物都有相应的子代标本,更为精彩的是有些标本或取食、或避敌、或逃逸,或振翅、或俯冲,非常真实;每种标本严格配以拉丁学名,分布范围,发现地等等关键信息。

此次行程的最后一日我们参观了著名的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组、昆虫学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是著名的MarcelDicke教授。该实验室也是以昆虫化学生态学在国际上闻名,国内很多搞昆虫化学生态的学者都有在这里进修访问的经历。实验室的Takken教授、 JJA van Loon 教授是享誉国际的昆虫化学生态学知名教授。非常有幸,这里有我们的老朋友邱宇彤女士,她本人博士毕业于这里,在蚊虫与人体挥发物的互作调控等课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文章,目前就职于这所大学下属的一所研究机构。所以由她为安排行程非常的紧凑合理。她很好利用了自己在这里的人际关系,把仅仅一天的参观时间安排的张弛有度,井井有条。在这里也有几点感触:第一,在瓦大真真体会到什么是国际性的大学:---When I come to Wageningen, I find the world is just a littlevillage---这是一个留学生眼中的瓦大。小小的瓦赫宁根仅仅只有两三万的居民,而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瓦大的学生、老师或者其他员工,但是这个两三万的居民却来自两百多个国家,所以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学校。第二,国际化的学校也带来国际化的科研:在瓦大昆虫实验室里,你同样可以看到肤色不同的,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国际学生穿梭其中,忙忙碌碌;近年来,瓦大昆虫实验室的很多研究成果均是国际前沿的,选题非常之新颖;和我们座谈的3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她们的课题各不相同,设计非常的巧妙,足见他们的研究绝不雷同,也绝不照搬;向国外很多优秀的实验室一样,他们总可以独辟蹊径,以全新的视角来发现新的热点。第三,参观日下午我们拜访了Moraal博士:和骆老师故友重逢,相谈甚欢。他为我们做了“荷兰林业害虫的发生情况及治理现状”的报告;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数据收集、积累连续几十年不断,工作做的非常扎实,也得出很多有意义的实验成果;报告图文并茂,讲解透彻,非常精彩,也足见其研究的严谨和专业;在这里也收集了很多虫害木,令我们仿佛回到了林业大学昆虫楼,亲切感倍增;一套有关树木虫害诊断的软件“TREE DOCTER”也非常有参考价值。第三,多学科交叉以及高度实用技术的开发:邱女士带我们参观了国际知名的昆虫性信息素公司PHERBANK,这家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生产性信息素的公司,历史悠久,产品质量过硬;我们也终于见到了公司老板Frans Griepink博士,昆虫学出生的他将昆虫学、化学生态学、有机化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自己的公司运行的非常好。

   匆匆的7天行程已经结束,我们乘坐高速ICE(inter city express)火车返回德国,当汉莎航空的飞机在欧洲的上空徐徐起飞,才真正意识到这次短暂而富有意义的欧洲两国行是真的结束了。有一些不舍,但更多的是感触,甚至可以说是震撼,精神上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欧洲,想借用骆老师这次出差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那就是“精致”,方方面面都体现了这两个字,不论是做学术、做研究、做教学,还是做人、做事,甚至包括餐馆台面上的一杯红酒,都无不在体现着“精致”二字。我想,我们这次带回来的不仅是沉峦叠嶂、美不胜收的欧洲大美之秋,飘香的奶酪,醇郁的巧克力,还应有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欧洲人严谨的科研作风和精致的生活态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81673-905420.html

上一篇:回到拉萨
下一篇:谈谈英国人的绅士
收藏 IP: 222.28.120.*| 热度|

13 张鹏举 张奇峰 王骥 石磊 叶建军 梁洪泽 蒋永华 孔梅 张鹏 杨顺楷 张能立 guoyanghuawu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