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1980、1990年代的地下生活

已有 2614 次阅读 2015-3-2 11:37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聊天, 地下, 邻居

                         19801990年代的地下生活

                                  原创:籍利平

 

记得,第一次到北京游玩,就是在北京南礼士路附近的地下室招待所居住的。图得是去清河方便。还记得当时礼士路附近有个中学同学。我去那里之前,只含糊说了要住地下。没想到他居然熟悉那里的多个ERP招待所,居然把我搜索到了,还请我吃了饭,让我去他的公司里看了看。

     后来,在北京的其他地下室招待所,也住过几次。也去地下室看望过同学。我们这些低收入的人,无非是为了省钱,也就不考虑什么光线、什么空气质量啦。

    最残酷的一个时段,就是我儿子刚出生那一年,二炮要建新礼堂,相中了我们居住了不到2年的老西房楼。我们被迫搬到了地下室去住。有人搬到了地面以上的房子。我没有,只有去和地下生活者做伴啦。

还记得,有个健谈的邻居。在我刚搬进去后不久,就拉着我聊天,聊了足有两个小时。那是一次奇特的聊天,两个邻居,站在各自的门口,在不明亮的灯光下聊天。好像邻居很开心的样子,撅嘴的丈夫也无法阻止她喋喋不休的、兴奋的聊天。聊她们三姐妹如何都嫁给了军人,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准确地讲,那是个半地下室的住房。站在屋子里,可以看到许多双各式各样的腿在大地上行走,一个奇妙的视角。

     就是在那样通风条件不佳的地下,人们仍然要炒菜做饭的。记得有个体态

丰满的邻居和她的妹妹很喜欢炒菜,地下室的走廊里,经常弥漫的是她家的油和菜香。这也是一双健谈的姐妹,翻炒菜肴的铁器撞击声,压不住她们的谈话声。斜对门那个喜欢交流的女邻居和她们同时炒菜时,地下室走廊里,几乎像开锅了一样弥漫着热烈的气氛。她们的脸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忧愁,总是笑容满面。菱角分明的墙体、门框,只能让她们暂时低一下光洁的额头。

     我是不善于烧菜的,看着她们的操作,我会觉得,活着是那样美好!即使是在地下室里居住,即使空间狭窄。我的心态没有她们那样好,她们是不够随军条件的家属;我觉得自己应该有地面上的房子的,这就是心态上的差异。

     有一次,自来水水管爆裂,我们自发地组织了抗洪活动。大堤是水泥修的门槛。我们超级愉快的地下生活不久就结束了,据说是一个首长秘书考察了水灾后地下室,说这哪里是住人的地方。于是,我、还有我那些快乐的邻居们都被轰了出来。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那一对儿姐妹。倒是遇见过那个丈夫沉默寡言的女邻居,我们又站马路边上聊了起来——其实,我主要是捧哏的,主要是圆脸邻居在妙语连珠,她找到了一处筒子楼,过上了比地下更快乐的生活,她的脸上更加流光溢彩啦。

 (2018-08-30,修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871232.html

上一篇:以雪为敌
下一篇:涂改数据就是欺诈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