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杏花飘飞时的遐思 精选

已有 4477 次阅读 2014-4-3 13:45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杏花飘飞时的遐思

籍利平

 

在著名的散文诗集《野草》自序中,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我的一个中学老师——姓冯,他非常喜欢鲁迅的《野草》序言。二十多年前,当我去拜访他,问起他在阅读什么书籍时,老师就是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著名的序言。

  鲁迅的散文诗,是献给野草的;如果推广到所有有价值的生命,就更普世价值了。

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觉得应该是的。既然野草,可以接受生命的礼赞;树木以及其它的生命,当然也包括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都可以的。

在杏花飘落的时节里,路过一些坟茔。无论它们是实名制的,还是匿名的。无论它们是否已以各种岩石,作为屏风。它们,都是一个或者一系列生命的掩体。从人道主义的视点看,他们理所当然地,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记得二十年前,我在野外作业时,曾经遇到一个土著居民。我计划在一处果园的边缘选定测量点。我刚用铁锹挖了三下,就被制止了。我移动了若干米。没有想到,他的反应更强烈了。那个人说,这里是我的祖坟,请不要在这里动土。那里,在外人看来,无非是蒿草茂盛的地方,并没有生命的迹象。后来我想,起初我的想法太肤浅了。谁知道那些蒿草下面,安眠着多少代居民呢。

我只好朝靠近果树园的地方选点,虽然出了几块钱的补偿,总算是定了点位。

对待已经失望即将或者已经死亡的生命,我也曾经陷入这样的误区——过分的伤感,过分的自责,过分的遗憾。伤感生命的短暂,自责义务没有尽到,遗憾一些事情该做的没有做,一些话语该传递的没有传递。落入这种三位一体的陷阱,让自己多了烦闷、少了笑容;多了颓废,少了活力;多了懈怠,少了创造。

鲁迅先生,对待死亡,不是痛哭流涕,而是“大笑和歌唱”。这接近于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对待死亡的方式——以生命喜欢的内容和形式,送别生命。也和某些宗教对待死亡的态度接近——为生命归宿于他的来源,感到欣慰。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这是值得称道的态度,也是对得住那些失去了现实生命的事物的礼赞。祖父母、父母、其他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晚辈,甚至感情深厚的宠物、宠花,都有可能在你的瞳孔里枯萎了,消失了。你该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们的死亡?我不赞成、更不欣赏“物哀”的泛悲观主义情绪。沉湎于美好事物的死亡,哀伤地无法自拔,不是可取的态度。对于自己的美好生命,也是不负责任的,是一种摧残。

我们不是南海观音,我们没有玉净瓶,我们手里即使拿着杨柳枝,也无法复活人参果树,更无法让凋谢的花瓣,重新变成蓓蕾;无法让夭折的生灵,重新进入生长的周期。

我们不过是凡夫俗子,我们没有回天的无边法力。这正好让我们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看到那些凋零的,你就会意识到,珍惜面前美好的,是多么必要、多么明智和多么从容。

我不晓得,鲁迅先生的“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象征了什么。我觉得,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天地之间,归宿于天地之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作为一个平凡的生命个体,我们99.99%以上,恐怕决定不了自己出生和死亡的时刻。我们能够自主的,无非是0~99(?)年的时光中的中间段落。换句话说,扣除婴儿和垂暮得无法生活自理的老年期,自主支配时间的时间长度,一般不超过两位数。如果用音乐代表生命的周期,我觉得这个段落应该是华彩乐章;如果用美文代表人生,我觉得这个段落,应该是最有充实、丰满、最有表现力的自然段。

歌颂死亡,其实也是歌颂生命;善待死亡,善待与死亡相关的事物,其实也是在善待生命。“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样理解死亡、看待死亡,是多么值得推崇啊。

杏花飘落的时节,我来到一片荒郊。我看到了一些隆起的、颜色和返青的麦苗截然不同的事物,它们的颜色更接近于赤裸裸的大地。我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谁。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曾经生存过、爱、过、恨过,失去过、收获过。无论他们曾经多么伟大或者多么渺小;无论他们的生存半径有多大,也无论知道他们名字的人有多少。他们,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珍惜的,即使他们已经和天空、大地或者海洋融合为一个整体了。

2014.4.3----北京海淀。

2018-04-11——(北京东城区)修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781692.html

上一篇:我的英文版论文习作可以下载了
下一篇:“马蜂窝”照片中的人卫站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3 孙学军 徐耀 张海霞 司美莲 曹聪 杨正瓴 庄世宇 肖振亚 王嘉文 王海洋 biofans wangqinling cloudy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