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有的国际学术会议变味了 精选

已有 4372 次阅读 2007-8-13 00:07 |个人分类:思维秀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的国际学术会议变味了
 
有的国际学术会议已经变了味道。
比如与会的国内同行比国外多,其中国外的还多半是从国内出国定居的,原来是大陆的院校、所的工作人员,仍然是国语比英语流畅的。发言的人,是国语为母语的;听众呢,多半也是。发言人的英语标准也就罢了,关键是多数讲的不地道,或者不连贯,结结巴巴的,让人听了皱眉头。有研究生不无遗憾地说,好歹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服务,以为英语能提高,没想到,要下降了。
正如王博士所言,同行的科学家圈子其实很小,同一个方向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莫非,小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述情况难免?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有的会议,导师都推脱了,把下级或者学生推向了前台,这倒不错。
的确,有些学术会议,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凑数呢,连人数都在凑。开会的时间比游览的时间短多了,注册费当然比较高。学问没有切磋,风景照倒是积攒了些许。
 
有个家长,不无自得地说,儿子在国外读博士,经常参加学术会议。说是老师们都不愿意参加,儿子就经常飞来飞去了。我觉得,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博士生的水平确实高,可以代替老师们参加诸多的会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那些会议的确不咋样,需要应付。也有的博士的确论文水平不低,而且非常珍惜时间,宣读完自己的文章就飞走了。假如是规格、水平的确高的会议,恐怕就有当仁不让的人出现了,甚至有为了出去的名额竞争的。这样的国际会议,可能值得参加吧。
有的年会以及其他会议,由于过度频繁,吸引力就不足。而有些四年一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自然会吸引同行们关注了。
国际学术会议,的确是促进学术交流的形式。但是,当形式大于会议的内容,或者改变了初衷时,味道就不那么鲜美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5910.html

上一篇:直言不讳的师姐
下一篇:李约瑟与剑桥学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