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团体枪手打造(SCI)神话杰作 精选

已有 6172 次阅读 2008-4-12 05:59 |个人分类:科学书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团体, 枪手, SCI

N个脑袋胜过一个脑袋,团体智慧和威力自然远远高于单打独斗的侠客。即使后者武功高强也只好对前者望洋兴叹。

不论是小说剧本还是专业论文,把大量产品归功与一个神话作者是非常有利的举措。据说,大仲马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聘请过一些枪手历史小说,这些印刷品自然以大仲马的名义出版,枪手获取劳务费。也有人说,比较含蓄地,莎士比亚的剧本多数是改编的,不然编导演全才的他何以如此高产?(我国的四大名著,至少3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署名只有一两个。我们的编者敢于正视、公开的就是它们是多年流传、不断改进的结果。这不影响一代代读者喜欢水浒、三国、西游,并从其中汲取营养)。

什么产品产销、可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其制造者就倍受推崇。在科学界,SCI论文排名优先,就有想得开的院校或者科研院所,选定实力雄厚的人员打造神话作者。以每周不低于一篇的速度不断推出SCI论文,不断向学科、学校、院所的预期目标推进。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塑造科学英雄的捷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SCI神话作者何只三个帮手。这种做法,外界无可厚非,因为是合理的做法。期间,隐含了一些无名英雄,但他们也是有利可图的。这样的多赢效果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一个优秀的作者,制造SCI论文的篇数毕竟有限。而万千宠爱加于一身,效果就截然不同了。获取的收益也就截然不同了。

巴尔扎克依靠咖啡的刺激加班写作,消费的咖啡以吨计算,就这样仍然还不清债务,经济的和文字的。当代作家,创作高峰期间,可以轻松地日产万言。但是,人的创造季节不会永远持久的。科学、文学一个道理。那么,为了打造神话作者,从18岁到80岁的,都可以使用枪手的。未成名的可以使用,已经成名的也可以。未成名的需要出名、已经成名的需要保持暴光率。暴光率需要作品的支撑,作品需要创造力、需要不断出现的IDEA和数据的支持。

对于那些每周出产不少于一篇SCI论文的神话作者,对于那些每年都出书的神话写手,我不是不相信他们的神话,而是觉得其中有些值得需要研究的名堂。集体智慧,使用一个笔名的做法,早有先例。记得多年前,就有个“周洪”系列的图书,就是这样运作的,就是多个作者使用一个笔名,攒书,由于质量一般,终于没有系列下去。

论文的风格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明显,批量制造更非易事。所以,对于论文的制作者,我们不必要强求的,顺其自然才合乎道理。

假如一味宣传SCI神话作者,称赞论文大跃进,不论其作品是否经得起推敲,只以数量唬人,是不会长久的。真正成为经典的科学或者文学作品不是当时的宣传可以决定的,是日后的时光,是历史抉择的。所以,即使暂时光环耀人、魅力四射,也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

宁缺勿滥,科学、文学作品的制造者,尤其是职业制造者,难以走出定期出产品的无奈。这不全是作者的错。是某种体制的涩果,因为这样的体制决定了其从业者必须不断出产品。而且,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逼迫着他们不得不做些有违初衷的举动。

 

我觉得,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对于曾经创造过优秀作品的人予以敬佩即可。即使他们后来创造力下降了,甚至消失了也无须太在意、过于贬低。江山代有人才出。沉舟侧畔前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实无须伤感的。这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些曾经以杰作激励过我们的需要肯定,那些即使以只言片语激励过我们的也需要肯定;那些以瞬间、暂时的举动感动我们的人需要肯定;那些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以其闪光照耀过我们视野的人需要肯定。即使他们已经从时代的聚光灯下淡去或者消失(以1970年代末为例,这些名字我从来不会忘记,比如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甚至宁铂)。

附带说一句,神话的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他们在成为神化的过程中难免迷失了自我。从这个后果来看,他们是需要同情的,可怜的,比如(从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21394.html

上一篇:痛快枪手
下一篇:辛弃疾雕像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