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总指挥详解如何拍摄月球图片(转载)

已有 2664 次阅读 2008-1-7 05:28 |个人分类:时空与重力场

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总指挥详解如何拍摄月球图片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演播室,我们今天进行的依然是有关嫦娥一号系列访谈的节目之一。今天做客新浪演播室的嘉宾是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先生。

  吴季: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吴先生的到来。其实我们知道最近有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就是我们嫦娥一号卫星传回来了第一幅图象,而我们的吴老师您就是负责此项业务的管理工作的,所以可能您看到这幅图象的感觉跟大家都不太一样,当时您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吴季:心情非常激动,我们从20号开始接收数据,也就是相机打开的时候,现在有的网友把它称为睁开眼睛,睁开眼睛的时间是20号的下午4点49分,当然还有多少秒,这个之前我们都在盼望,心中也在默默的祝愿这个仪器一切都工作正常,开机以后图象数据可以顺利地下来。当我们看到这个数据正式下传的时候我们心情都非常激动,这一幅图象用了19轨的数据,包括我们说到的第一轨的数据,一直拍到19轨,每一轨卫星要围月球转2个多小时,一天是24小时,所以19轨用了一天多的时间,我们才获取了这么多轨,就是连续拍了两天,从中选了包括第一轨。

  主持人:咱们为什么分成19轨拍摄这个照片呢?

  吴季:因为我们相机的地面幅宽是60公里,也就是相机的视角照下去以后可以照月亮,不是地面了(笑),月面60公里的幅宽,因为我们拍摄它月面的幅宽每一轨都有一些重复,在赤道附近重复的比较少,因为大概有20公里左右的覆盖,这一轨和下一轨在月球的赤道。大家可以想像卫星是围着月球转的,所以转到两极的时候卫星总要飞过南北极,所以越到北极或者南极的时候图象覆盖的就越多,现在这幅图象是从南纬70度左右到南纬54度左右,70度已经很靠近南极了,所以覆盖的相当多,所以必须用19轨凑齐280公里的宽度。我这么说可能网友就理解了,并不是说19轨重复的,而是说这19轨确实是顺序排下来的,加上覆盖的部分最后宽度是280公里,上面实际上没用19轨,因为越往上这个图象展开了,所以上面16轨左右。

  主持人:这次拍这个图片是我国自主研制的CCD相机,这个相机是怎样一个情况?

  吴季:最近媒体也报道了一些这个相机,这个相机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

光谱仪,一部分是CCD立体相机,这两部分加起来一共是20几公斤,它的重量相当于两台相机放在一起,还是相当轻,而且也比较小,最主要和卫星为我们提供资源相关。我们只能做这么大的仪器,比如说日本的相机它是两台相机,两台一模一样的相机一台向前看,一台向后看,放在一起,这样相对来说可能比较好做一点,另外他们的资源比较多,他们有200多公斤的有效载荷,我们只有130多公斤的有效载荷。

  我们的设计人员就考虑能不能用一个镜头,后面拍三幅图象,这个也是顺利实现了,这种在月球探测当中使用三线立体相机的,据我所知以前没看到过报道,但是在地球拍摄的时候也曾经使用过。但是因为我们的设计要求的重量等等,所以这个相机还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这里面有很多关键技术是我们自主突破的,现在这个相机下来的图象质量确实非常好,层次非常清晰,从数据处理出图象的时候还没有经过加工,就几乎已经可以拿给大家来看了,非常好。

  主持人:对,我们大家都通过网络,通过电视看到这幅照片了,真的很清晰,而且月球表面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我知道吴老师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单片镜头巧利用,三线推扫看不同,谁说月神不露面,三维重建现娇容。”这个“三线推扫看不同”是什么意思?

  吴季:立体相机拍照必须有两个视角,一个往前看,一个往后看,月面上同一点它从两个方向看就能看到立体的,就跟人的眼睛一样,你两只眼睛才能看见这个物体的远近,所以这样才能把月面景物的高低远近拍摄出来,拍摄的时候要求前视和后视,一个镜头后面既能拍前视还能拍后视,另外增加了一个下视,主要为了做两维图象比较好,所以又加了一个下视,所以叫“单片镜头巧利用”,利用的非常巧妙,巧妙到三幅图象没有一点失真,而且它的传输函数非常高,应该说也是在技术上相当,我们没有直接和别的国家去比,但是应该说水平相当高了。

  三维推扫,推扫的意思就是说叫“三线推扫看不同”,这个图象照到相机里面是形成了三条线,这条线一边走一边推,一边走一边推,所以这个线和线连起来以后就变成一个二维图象了,所以是推扫,要在地面上我们这个相机没法给你拍照,只能放在一个车上推才能把照片照出来,就像扫描器,你把这张纸放在这里它走过来,这个扫描的过程,叫三维推扫,“看不同”就是在不同的方向看它。当然月面的三维图象从来没有被人类做一个完整的图象,我们希望把它真正的面貌显现出来。

  主持人:这个三维重建是什么意思呢?

  吴季:在月球的高度往下看的话,离的近的地方就是高,离的远的地方就是低,这样就把它的三维图象重建出来了。

  网友(十年航天人):请问吴总,我国首张月球图片的使用有

知识产权的限制吗?

  吴季:我们嫦娥工程,这次月球探测工程有一个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是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我们国家的卫星测控系统,发射系统来共同参加的,这个领导小组是最高决策机构,怎么来发布嫦娥的最后三维图象,包括有些科学家想研究这个地方,有些科学家想研究那个地方,他会从这个数据产品里面提取。什么时候能够提取或者什么时候向全世界公开,这有一个发布的政策,实际上国防科工委已经多次对外宣布过这个数据要对全世界公开,但是这个公开有一个时间的过程。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十几轨,我们这几天还在不停的拍摄,拍摄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遗漏一些拍摄,因为有开关机的时间,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把整个月球都覆盖到。覆盖到以后要对它编目,还要做各种处理,各种级别的产品处理,比如说要想做成平面图就要给它拼接好,还要做几何的校正,如果做成立体图还要做三维的重建,这些过程当中仪器还要做一些,每个仪器都要有标地和校正。

  所以真正到我们国家月球探测科学工作委员会的成员,这个是最核心的,大概有一百多人,最核心的科学团体,应该是他们第一手能拿到这个数据,因为这个数据就是为他们做的,他们是这个卫星的最直接的科学用户。他们根据不同的仪器拿到这个数据,可能有几个数据要等到一年,因为要等到全部弄好,有些仪器甚至需要反复飞过一个区域,然后不断的积累数据,可能时间要很长才能把这个谱做出来,所以可能要几个月到一年不等。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日本已经正式公布了他们的数据,对全世界公开的时间是两年以后,所以大家有一个概念,不是数据全出来就可以马上应用了,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而且需要编目、标定、修正,做成各种级别的数据产品。但是我觉得特别是作为公众,作为网友可以看到的是逐渐有一些片段的成果,比如说一个区域的三维图,或者是用彩色表示高度的,红的地方高,蓝的地方深,这些初步的一些片段的产品作为公众可以欣赏的产品,我相信会在不久就会尽快陆续公布出来。

  主持人:这里还有一位网友的提问,大坑在先,小坑叠加上去的顺序,请吴主任能解释一下吗?

  吴季:这不是我的专业,但是从物理上来讲网友也很容易理解,肯定是在上面的是横撞上去的,在前面的是先撞上去的,月球形成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谜,它形成以后又经历了很多撞击坑,你可以从叠加的感觉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先后的顺序。有些坑里面很干净,什么东西都没有,也是比较后撞上去的,有些坑可能已经被月尘填满了,因为每次撞击都会击起一些碎片,这些碎片和灰尘再慢慢落下去,因为月球还是有引力的,尽管引力场比地球小六分之一,但是月尘会慢慢落下去,然后把一些老坑填上月壤,所以一些很大的坑已经不是很深了,因为填上月壤了,所以通过这些可以解释它的年代,但这需要月球地质科学家进一步研究。

  主持人:有关于CCD相机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咱们CCD相机具体工作的步骤是怎样的,怎么样拍摄,怎么样传回这个数据?

  吴季:这个CCD相机是有一个镜头,就跟我们家用的CCD相机是一样的,后面有一个CCD的阵列,就是一个传感器,CCD后面接的就是电信号,全都把颜色、光线都变成了0101,这个CCD每一个像素后面有一个转换器,就是从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器都是八位的,大家看到的灰度,最亮的地方和最暗的地方中间可以差256倍,就是可以分成256个亮级,我们现在看到灰的图象大概都是在几个量到两百多个量之间,到256之间,变成了电信号,变成八位的数字信号以后传送到有一个电控箱,它不但要接收它的数据,而且还可以发信号给这个相机,让它这个镜头打开、关闭,这个镜头的快门打开多长时间,多长时间呈一幅象,是三秒钟还是七秒钟,我们现在有几个不同的时间,然后根据月面的光照情况可以调整。这些数字量,再通过电控箱传到卫星上面,我们还有一个数据的管理器,把数据取来以后有两条途径,一条路径是直接传送到一个通讯的数据复接器,另外一条通路就传给大容量存储器,加入我们地面站看不到这个卫星。

  比如月球阳光的一面被遮住了,你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实际上月亮还在,只不过太阳照到月亮另外一半你这边是黑的,所以这种时候它即使在拍照,我们地面站看不到卫星,就可以存到存储器里面。另外一条通路就是传给复接器,它把所有信号放到一起,使它的利用率非常高,组织一下打包,然后传到卫星发送机,再通过卫星的定向天线,因为卫星绕着月球绕,所以这个定向天线是永远在转的,可以动的,把这个信号传到地球,然后地面又有两个大天线,一个50米,一个40米,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云南,把这个信号接收下来以后,一接收到信号就是0101打包以后的数字信号。接收到以后再从这些地面站传到北京中科院的国家天文台总部,总部的地面应用中心把这个数据接收下来,再解包,解包把各种不同仪器分开,这个给这个仪器,那个给那个仪器,其中有一部分是CCD相机的,这个存储器就累积起来,然后再经过变换才能变换出图象。

首次运用微波探测仪评估月壤厚度

主持人: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说第一幅图象的成功接收标志着今后为期一年科学探测活动的正式开启。接下来可能其他的有效载荷要陆续打开了,这些仪器可以给我们网友按照它的打开顺序谈一下吗?

 

  吴季:可以,昨天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实际上只有CCD一台打开了,当然还有有效载荷的管理设备,包括数据的管理器,还有复接器,大容量存储器都打开了。昨天晚上我们又打开了三台仪器,仪器打开的时候运行都很正常,干涉成像光谱仪目的是要测月球表面的光谱,它实际上是测光谱,但是它是对应这个相机,分辨率比那个更低一点,200米,每一个象素都是有一连串的光谱,我们前两天看到的CCD相机每一个象素就是一个黑白图象,是从500到750光谱频段所有的光谱都累加在一起了,这台成像光谱仪是每一个象素,既有500的,也有520的,也有540的,就是说有不同波长的信号强度都在里面,所以它整个是一个立方体,也就是说除了一幅图象以外它有很多层,第一层代表一个光谱,第二层代表相邻的光谱,所以这是一个连续的光谱议,这个光谱议主要想分析不同月面不同的位置,光谱有些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就可以反映不同物质的变化,所以这台仪器昨天开机了,也非常好,这个数据都开始往下传了。

  另外空间环境我们也开了两台,一台是高能离子探测器,一台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我们第一批科学数据从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下来,我们已经看到在月球环境当中太阳风的分布不是很均匀,另外随着卫星轨道在推移,这些强弱也在变化,而且能谱也在变化,从不同能量到不同能量,也有变化,这是一个初步的判断结果。我们预期转到太阳的背面,月球的阴影区,这个太阳风会拖一个尾,然后到了向阳面可能会有更多的太阳风离子,而且科学数据经过判断都是正常的。

  主持人:这两个仪器它们要实现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

  吴季:刚才讲了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应该说人类也是第一次在月球周围,比较详细的测不同能谱的太阳风,空间环境探测,对任何国家来讲在你第一次到达的区域都要认真去探测这个空间环境,因为你不了解环境,就很难设计你的仪器,因为这是一个安全性的问题,所以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科学研究,要了解太阳风在月球周围的分布,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要了解它的空间环境有多恶劣,有些什么需要增加防护的问题,它的宇宙辐射通量有多少,所以这是双重功能的。

  主持人:吴老师您还有一首诗来赞赏咱们卫星上面的各种相关的有效载荷,或者说写有效载荷的一些功能的,可以说这些功能各方面作用都通过您的诗可以体现出来。接下来咱们可能还要陆陆续续打开很多有效载荷,咱们可以按照您的诗,或者按照大概的顺序跟网友再继续往下介绍。据您的估计或者预计的话,接下来要打开的是怎么样一个有效载荷呢?

  吴季:今天晚上我们要把剩下的几台有效载荷都打开,也就是今天大家看到月亮以后,我们网友看到月亮以后,我们地面站也会看到月亮,当我们地面站看到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可能一直要工作到明天上午,观察最近月亮的变化。首先要打开微波探测仪,微波探测仪也是非常有创新思路的,用微波辐射计在月球表面测月壤,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做,为了使微波探测仪能够把月壤的厚度做一个评估,我们使用了四个频段,用不同的波长看月壤,因为不同的波长在月壤里面穿透的深度,能够看到的深度不一样,因此四个波长的频率等于有四个参数看这个月壤,我们希望解出这个月壤大概有多厚,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还有很多变化,所以它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但是至少我们这四个频段提供了四个参数,所以这个仪器的科学目标就是针对月球这次嫦娥工程第三个目标,就是评估月壤的厚度。

  大家知道月球上面有很多氦3,氦气都是在月壤的缝隙里面,保存在月壤缝隙里面,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估计出月壤有多厚,而且面积有多大,整个在月球周围有多少这样的月壤,就可以初步评估一下大概会有多少氦3,这个现在不准确的估计,可能中间差一百倍都有,有的时候十几万吨,有时候三百万吨,所以我们评估完了以后可能会有一个更准确的估计。但并不表明因为有些国外媒体非常担心中国是不是去抢夺资源,这个是为全人类探测的,所以大家都会了解到月球上面到底有多少氦3,至于氦3拿回地球能不能做核聚变,这个至少也要做三十年,所以是一个非常长远的事,所以要把氦3做成

能源还是五十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是为全人类做贡献。

  主持人:您写月壤探测仪的诗是这样的,“四频观测见天线,冷空定标数据全,辐射探测前无古,层析月壤估氦3”。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吴季:“冷空”是接收月球电磁波的辐射,所以月球电磁波的辐射是非常非常微弱的,任何物体都有辐射,只要有温度的物体都有辐射,辐射这么弱我们要用一个将近一百个分贝的接收机来把信号放大,这一百个分贝的接收机搞电子线路的人可能知道,它漂移很大,必须标定,和什么比呢?我们就和冷空来比,宇宙背景的微波辐射是清楚的,大概是2.7到4.7K,4.7K就是绝对温度,这么一个宇宙背景,然后信号提供给我们,我们不断切换,一会儿测冷空一会儿测页面,这时候就可以看到接收机的变化是不是稳定的,如果它在飘,我们就用冷空来标定,所以“冷空定标”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接下来除了月壤探测仪之后要打开的其他有效载荷呢?

  吴季:今天第一个要打开的是微波探测仪,紧接着我们就要开激光高度计,激光高度计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的,在空间使用的仪器,我们国家曾经做过机载的激光高度计,但是从来还没有在空间应用过,所以这是第一次在空间应用,在空间应用和在飞机上应用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它要在真空的环境下应用,所以在研制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怎么确保激光器能量的长寿命,为了确保这个长寿命在地面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曾经我们发现激光器寿命只有一个月,根本维持不了一年,怎么来解决这个寿命的问题,使激光器能够工作一年,实际在研制过程当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最后我们得到了验证,在地面上做加时的,现在大概是每10秒钟打一个激光脉冲,做了多少个月以后激光器能量还是保持,所以它是有效的。

  所谓自主创新,在没有别人帮助下我们用自己的能力把这些技术都突破了,实现了空间的应用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这个激光高度计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天晚上大概在半夜吧,甚至到凌晨,我们才会打开激光高度计,我相信微波探测仪的数据,第一组科学数据下来,激光高度计第一次回波下来都是我们非常兴奋的时刻。

  主持人:除了激光高度计之后还会打开的?

  吴季:最后两台仪器是为了测月壤的化学元素,月球上面的化学元素不像地球这么丰富,陆陆续续有人发现一些化学元素,做出全球图的大概不超过十种,我们现在想做14种的全月球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图,主要靠这两台仪器测月球的发布元素,它们要靠累加,因为它飞过一个区域要把所有数据累加起来,一个月以后再转回来的时候又重复这个区域的时候,再把这个数据累加起来,所以它的科学数据出来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过积分。

  主持人:除了这两台设备之后还有最后一个设备?

  吴季:我们就都开了,今天最后四台都开了。

  主持人:所以这些有效载荷可能过了今天之后,它们就会全部进入到工作状态。

  吴季:应该说部分,因为有些还需要调整,需要标定,如果仪器是健康的我们不需要有任何措施的话它就会一直工作下去,但是微波探测仪和干涉成像光谱仪,根据昨天测试的情况看,我们看看今天这个光圈是不是需要调整,另外我们还没有真正对南北极做拍照,月球的南极和北极也有光照的时候,比如现在这个季节正好是月球的夏季还是冬季,反正南极正好被太阳照到一点,它的光线入射角非常非常低,这时候我们相机能不能有效的获取到图象我们还有一些极限情况要调整;再有一个微波探测仪,需要标定,我们对标定的规律还要摸索一段时间,应该说今天,到明天上午,我们所有仪器打开以后会验证它健康不健康,正常不正常,一部分仪器就会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另外一部分仪器还要做一段时间的调整,再摸索一段,给它设定到一个最佳的工作状态当中,我们才能算正式开始科学探测了。

吴季主任讲述研制设备的幕后故事

主持人:我们进入到下一个话题,研制这些设备的幕后故事。我们知道研制这些设备肯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或者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有没有最头疼的时候,或者你们研制的过程是怎样的?

  吴季:确实有头疼的时候,因为大家知道嫦娥一号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我们所有的工作实际上瞄准今年4月份发射的,实际上这半年我们是做了一些检测,其实我们所有有效载荷是在06年的3月份交付卫星了,06年春节我们是在测试过程当中渡过的,05年的十一我们是在正样研制大概一百天的正样研制的过程当中渡过的,05年的春节我们是在初样的测试和交付过程当中渡过的,几乎这几个黄金周我们排下来的话,几乎没有休息。首先是研制任务非常紧张,到时间必须交出设备,交到卫星,然后在卫星上进行测试,在交卫星之前我们有效载荷有一个总体,包括它的电子设备,就是刚才说的数据管理设备和一个总体管理队伍,我们要把所有有效载荷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桌面测试,这个桌面测试我们要产生一些模拟卫星的控制信号,然后送到这些仪器上,把数据取回来,再看数据正不正常,我们还要进行模拟测试,所以这个时间节点压的非常紧。

  整个研制过程当中我们也解决了很多技术困难,这种时候是非常紧急的,我们在正样阶段装了卫星以后,在卫星在真空罐里做实验的时候出了一个质量问题,主要是元器件的问题,元器件在分装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技术上的供应的缺陷,使元器件内部发生了放电,引起了高压,所以我们就把仪器拆下来,又连着几个昼夜分析问题,最后归零,然后再交到卫星上去重新测试,所以像这样的故事发生过很多,这都是研制过程当中克服的困难。

  主持人:每次都应该非常紧张。

  吴季:应该是的,但是从我们做航天这么久了,我们这个研究所也是50年前赵九章先生建立的,为我们国家第一颗人造卫星来建立的研究所,所以我们做航天很多年了,应该说大家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思想准备,我们做工作就是为了处理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也就太轻松了,经历问题是我们经常的事情,所以大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问题都不同,你必须要全力投入去解决每一个问题。

  主持人:您还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探测事件保平安,双重功能一身揽,虽说嫦娥衣重重,难防空间天气变。”现在我们有哪些技术应用到里面了?有经受得住考验吗?

  吴季:我们有效载荷一共八种,24台设备,都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也申请了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大家可以查到,所突破的关键技术也很多,比如刚才举例讲到激光高度计遇到这个问题,在研制中还突破很多关键技术,应该说这是一个集成创新。

  主持人:可以说这些技术得经受住考验了。

  吴季:现在上天以后从开机的状态来看,所有仪器工作都很好,但是我们也确实遇到一些空间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比如宇宙射线等等,这些原来也是估计到的。另外我们有几台设备是公用支撑性的,比如数据管理设备,数据采集设备,数据复接设备和数据存储设备,这四台设备是公用设备,公用设备属于我们有效载荷总体的一个技术依托,有了这些公用设备就可以把所有的其他有效载荷管理起来,而且对卫星平台形成一个整体,卫星平台只和公用设备数据发生接口,对卫星来讲就只有一台设备一样,所以大大减轻了对卫星研制的压力,卫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他们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卫星平台的一些共性的技术问题,比如姿态的稳定性,热控,卫星上一些其他的通讯,和地面信息的传输等等,它可以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些共性技术可以反复应用,它是一个工业,但是有效载荷不同,有效载荷嫦娥二号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只要科学目标变了有效载荷就会变,所以有效载荷是一个经常变化的,一个不断翻新的,既使是同样的探测,下一次科学家就要做一个指标更高的仪器,就会变,所以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实际上中科院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经验,包括我们做过实践系列的有效载荷总体,包括做载人飞船有效载荷总体,双星探测计划有效载荷总体,到现在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总体,都起到这么一个作用,化解了千奇百怪的变化,然后对卫星平台来讲使卫星平台保持一个统一的接口。我们在化解的过程当中这个总体不但要组织好,协调好,还要培训好,因为有些单位我相信在嫦娥二期里面还有很多新的单位会进来,包括第一次参加航天任务的单位,我们还要负责培训让他们按照航天的要求生产,出现了问题按照五条标准归零,等等一系列管理都要组织协调好。

  主持人:这里还有两个网友的提问,一个问题是说本次探测能不能揭开月球上有没有水的谜团?另外一个说这次有关于探测四到四十万公里太阳高能离子的情况怎么样?

  吴季:水的谜团这件事美国发了一个月球探测者号,发了以后就想验证这件事,结果没有验证,从这儿大家可以体会到第一手数据的重要性,你只要第一次去,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科学上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到底有还是没有就成了一个谜团了。我们国家包括我们的微波探测仪,我们对月壤有一个评估厚度,别人没做过,首先大家都会先用我们的评估,以后可能有人再修正,但是第一次就有很大的发言权。为什么水冰这个事成了谜团,大家还是相信它有呢?因为这个概率是有的,很可能有慧星撞击到月球上,慧星现在看来慧星有很大成分是冰,慧星如果撞到月球的这些地方,永远照不着太阳的地方,那个冰确实会存在下来,从这个道理来解释是可以解释通的,只不过你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以后没有验证,这个水里面有氢,三个月四个月以后也许南北极的情况,如果我们看到氢的谱线的话应该是对水的证据的一个支持,所以我们还是预期会有这个结果出来。

  主持人:所以您才写“谁信月球有水冰,闪烁晶体探究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于太阳高能离子的进展情况。

  吴季:太阳高能离子我们是在我们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就开机了,媒体也公布了,开机以后我们发现测到在地球轨道附近测到的参数和我们双星探测计划测到的参数基本上一致,因为它不在地球轨道停留很长时间,最近也没有太阳爆发的事件,在奔月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原始太阳风它的数据不是说特别有意义,因为太阳风在行星迹里面不是靠近一个球体的话它是很均匀的,太阳风传播的过程当中相对来说是非常均匀的,我们在奔月的七天过程当中实践的也不是特别有特征,所以为了确保卫星的安全,能够准确点轨,在飞跃的过程当中能够按时修正,当时工程总体做了个决定,把这些无关的仪器先关掉,所以我们没有测这段,我们实际上最关心的还是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从昨天我们拿到的数据来看非常激动人心,确实有很多特征,这是以前没有看到过的,我们也要在月球周围做一年的工作,所以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实际上是我们最关心的。

  主持人:我们今天访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于未来一年中,嫦娥一号在探测的过程中万一遇到问题了,它会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才能保障咱们的探测任务圆满完成呢?

  吴季:这要看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国家各种各样的卫星上天以后也不全都是非常正常的,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也曾经有过抢救,出现了问题抢救回来的也有,这里面有各种因素,其中一种因素就是设计缺陷,你比如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好,第二种因素就是元器件的缺陷,元器件的缺陷上天以后失效了,元器件它规律有一个早期失效,在地面实验做的不够,它出现在早期失效这个阶段里了,元器件的失效率是一个U字形,它早期失效很多,然后到了一定程度失效都筛选掉以后就进入一个非常稳定的阶段,到了生命周期失效率又会提高。

  嫦娥卫星做了大概两千多个小时的地面实验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不大。第三个问题就是空间环境诱发,不管是什么样的元器件空间环境都有可能诱发它的不正常,空间环境我们现在正在测月球的空间环境,除此之外还有宇宙射线离子的辐射,这种高能的辐射可能会带来卫星的异常,所以设计问题、元器件问题和空间环境诱发的问题,空间环境诱发据统计占了40%,这些引起的问题看它出现在哪儿,如果出现在很关键的部位可能很难修复,当然我们有些很关键部位是备份的,如果出现在不是很关键的部位,我们就想办法绕过它,是不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能够避免这个问题。你比如说如果发生单粒子的锁定或者单粒子的翻转,我们关机以后再开机就可以,这种事情在从前的卫星上也遇到很多,都是这么处理的。当然我们心中预期在这一年的过程当中尽量的平安,不要发生什么问题,顺利的完成科学目标。

  主持人:我们再一次感谢咱们的吴先生,在百忙之中,因为现在很忙,我们嫦娥一号很多工作需要您去处理,在这么忙的情况下能够接受我们的访问,非常感谢您。

  吴季:也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本次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4045.html

上一篇:嫦娥女神舞翩跹 中日探月狭路逢(南方都市报)
下一篇:凌晨的《月球背面》(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