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大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大咖

已有 2041 次阅读 2020-12-4 18:48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大咖,挺不容易的。

  不像牛顿伽利略开普勒时代了,只要静心研究、独辟蹊径、持之以恒,再加上名师指点,获得被世人认可的学术成就可能性就很大。

  大科学时代,独立作业科学家越来越稀少。大咖也不过是科学研究大工程上的一环,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北京、在兰州参观了大科学装置(加速器)之后,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了。面对大科学装置,我总觉得自己站在了“丈二和尚”面前了,够不着人家的后脑勺。(方括号内的段落,可以不读)【我是玩小装置(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重力仪)出身的,仪器可以单兵操作。玩大装置(比如十几年前的卫星激光测距仪)就差点劲了。虽然电脑可以控制卫星激光测距仪通光口径六十厘米大镜头、虽然机器可以开启直径数米的大圆顶,可是仪器操作起来毕竟不如小装置得心应手。何况,还要考虑观测过卫星的激光测距仪是顺时针转了还是逆时针旋转了,累积起来是不是到达了它的限位。如果限位了,继续运行就玩不转了。可以(上楼)手动纠正。上下楼几分钟,一圈低轨卫星可能就过去了。因而,只观测一年卫星,就被安排到其他岗位上时,如释重负。远离了大家伙,有点伤感,也有点儿庆幸。尽管大家伙每晚获取几十圈卫星的(标准点)数据,第二天就能被全球同行共享。

     

  大咖们无法保证,一直在学科前沿遥遥领先。稍微不留心,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外来者、后来者都可能冲过去了。保住领先态势不易。相对领先,也不易。就好比马拉松比赛的第二梯队,说不定就有一位“黑马”保留了实力,到关键时刻就冲了上去、超了过去。

  千方百计地维持自己学术领先地位的大咖,有的得心应手,有的比较吃力。论文要写、要发、引用率高,是不是还要申请一些奖项、基金、称号?一些含金量较高的帽子要戴,帽子与许多东西关联。

   这些帽子也经常和论文关联。论文经常和著名大期刊关联。大咖们,往往有大团队。大咖可以一年署名发表几十篇论文。这几十篇论文,大咖们是不是都有时间过一遍,起到署名作者中最牛的那个人的舵手作用?这就要看他是不是负责任了。如果有不负责或者责任心偏弱的,难保不出疏漏。出了疏漏,难保不被人发觉。被人发觉后,难保不发酵成学界丑闻。

   还有一些(可能被拔苗助长过)成长中的未来大咖。年少时发表的论文,在他们成为学术明星、大咖之后,都可能被挖掘出来、检验一番。一旦有不清白的地方,就有可能爆出大的学术丑闻。公开发表的白纸黑字,不好遮掩。“大数据”时代了,人们追溯知名人士的早年文章容易了许多。有好事者,几乎是职业打击真假大咖的人。有学术不端“前科”的大咖,被职业的“学术福尔摩斯”盯着,只要是有价值的线索,都不放过,都可能成为“学术福尔摩斯”的成功案例,成为被侦查者的败笔。此时的大咖,可悲的那一面就显现出来了。

  假如一位写(学士)论文时抄袭过别人的(硕士)论文的人,经过了20年的努力成了大咖,假如这位牛人恰好与被抄袭者“狭路相逢”,假如大咖目中无人,激起了被抄袭人的维权心、报复心,对于大咖来说,结果往往就不妙了。实例复用:以前我引用过这个(小说)例子——一位懒学生为了完成作文作业,跑到大学图书馆里,从尘封的旧期刊里抄了文章给老师。没有想到,老师以为自己的高徒文笔了不得,就先斩后奏——替学生报名参加了全国性的作文比赛。作文竟然获奖。决定获奖前两名名次的老作家,竟然是学生所抄袭作文的原作者(前辈老作家)。老作家的文章质量比另一篇并不差,老作家还是找了一个理由,将抄袭者定为第二名,并未现场揭穿他的鬼把戏。


  论文中,图、表的复用(引用),只要标注明白了,就不属于学术不端。即使重复使用了,归为学术不端也牵强。至于论文中的公式、插图错误,是不是一定导致论文结论的错误,这个问题是需要深入考察的。有多少论文,不是实验之后的产物呢?公式、插图、表格等往往是为了说明问题才进入论文的,写于字面上的公式、插图、表格本身引不出论文的结论。文本中的错误不完全等同于实验本身的错误、结论的错误。何况,还有排版、印刷阶段的错误(不排除编辑加工环节的错误)。由此,如果因为一篇论文文本的瑕疵、错误、疏漏,整体否定作者,否定作者群、否定作者群中最牛的“大咖”,显然在科学方法上是有问题的(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有些举报式监督,实际上是对编校、排印错误的事后弥补。如果由论文中的公式、插图、表格错误径直、全盘否定作者(包括大咖作者)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品格,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大数据时代、大科学时代,大咖们出现疏漏的机会也就“大”增了。这就更要求大咖们不因自己腕儿大而掉以轻心,凡是自己署名的论文、报告都耐心地把关,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名声,对得起读者的期待,对得起编辑的劳动。不然,等出了问题才以“我不知道署名这件事”为由为自己开脱,可就是非常没有说服力的尴尬事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261154.html

上一篇:引用《原子重力仪》的四篇论文
下一篇:[转载]党亚民研究员接受央视采访:珠峰“长高”的背后
收藏 IP: 124.207.244.*| 热度|

4 许培扬 郑永军 尤明庆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