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学报创刊号作者传奇
Authors' Legend for the first issue of a journal
籍利平【编】(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
1957年创刊的《测量制图学报》(图1为封面,加盖了蓝色印张:上海第二师范学院报刊)目录(图2)中的七位作者,我只在学术会议上见过几次研究员许厚泽先生。在网购到这本标注“1956-1958”合订本,实际只包含一、二卷的二手资料。
图1 《测量制图学报》创刊号封面
图2 《测量制图学报》创刊号目录(局部)
从网络里搜索七位“创刊作者”的文章、资料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描写"头条作者"周承恭敬先生的网络文章,有出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常玉涛的《春风三月测绘人》1( 2017-04-10)。
文章提到“去年九月,当我本人还在奎屯市出差的时候,错过了国测一大队的感人事迹报告会,那是一段真正将青春与生命献给测绘事业的感人历史,然而我却未能去聆听。可我却在这个三月有幸探望了已达98岁高龄的世纪老人,一个满身传奇色彩的测绘人周承恭老先生,内心的敬畏与震撼已不能用言语形容。
周老先生的经历颇让人景仰,他经历民国、抗战、新中国、文革、改革开放等多个时期,足迹遍布全中国,他的师承、同窗更都是我国测绘历史上开山立派的老院士、老校长、老学者等,一段段故事与阅历足以让人惊叹。然而不论他经历多少变故、身处多么艰苦的条件、面临多少不可想象的困难,他都坚持着一颗乐观、质朴、向上的赤子之心,心系新疆测绘事业,任风雨再飘摇,依然勤勤恳恳精进制图。在极度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他早在七十年代时就同为数不多的测绘先辈一起一笔一划地绘制了第一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前后持续近二十年,甚至在他退休后依然坚持进行工作,直至精美的图集付梓刊印。”
关于韩天芑先生的报道《新冠康复后,天文学泰斗韩天芑给毕业生写下一封信》2
中提到了他说的话:“以无垠时空为丈量尺度,人生拥有无穷可能。”文献3这样介绍韩天芑先生:“韩天芑,1923年生于浙江象山,是中国著名的大地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在世界时服务,地球自转变化和恒星光干涉技术的研究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图3 大地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2
文献4这样介绍第15—40页的论文作者:叶雪安教授((1905~1966)),又名安素。江苏金山人(现上海金山区)。192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33年公费留学德国,习测量。1935年获慕尼黑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文凭,1937年回国任教于同济大学测量系。1946年随校迁回上海,重建测量馆。次年兼任大地测量研究所主任。1949年拒绝去台湾,留上海迎接解放。新中国建立初期,继任同济大学测量系主任。1955年参加创建武汉测绘制图学校(后改名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任一级教授、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湖北省委委员。
文献5 介绍了第41—58页论文的作者“郭惠申,男,研究员。江苏吴县人。193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曾任同济大学助教,水利委员会测量队工程师、水利实验处水工仪器厂厂长,地政部测量仪器制造厂副厂长。”
文献6介绍了第87—116页论文的作者王之卓先生。“王之卓(1909年12月16日—2002年5月18日),河北丰润人,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
文献7介绍了“倒头条论文”作者万遇贤先生:万遇贤(1912—1991年),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教授。“
“1936年9月毕业于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制图系。后在南京陆地测量总局制图科从事技术工作。1945年7月赴美国地质测绘局等单位学习制图科学技术。1946年12月回国后在南京民国政府国防部测绘工作。1949年12月,调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测绘科制图厂任副厂长。1950年10月调往北京军委部参谋部测绘局制印处任工程师,研究员。 1956年8月调任武汉测绘学院工作,历任副教授兼地图编制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测量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国家大地图集编委、地图制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
仍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的八旬学者许厚泽研究员,文献8是这样介绍的:“ 许厚泽院士,1934年生于安徽歙县,中科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重要贡献。”
一本创刊63年的学报(尽管曾经停刊),究竟有多少作者?很难统计。创刊号的作者数量一般不多。为一本刚刚创刊的学报类科技期刊撰稿的人,可谓功德无量。他们好比为新禾培土、浇水的园丁。
撰文介绍他们的“传奇”故事,也是对某种学术精神的大力弘扬吧。感兴趣的读者额,不妨下载、研读这七位“创刊作者”的论文,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2020年11月10日,于北京海淀)
******************************************************************************************
参考文献
1 http://www.hongshannet.cn/Topics/mztjyjqzw/201704/t20170410_493124.html
2 https://www.sohu.com/a/403181371_120024466
3 http://js.people.com.cn/n2/2020/0314/c359574-33876591.html
4 https://baike.sogou.com/v70876057.htm?fromTitle=%E5%8F%B6%E9%9B%AA%E5%AE%89
5 https://baike.sogou.com/v69140905.htm?fromTitle=%E9%83%AD%E6%83%A0%E7%94%B3
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4%B9%8B%E5%8D%93
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7%E9%81%87%E8%B4%A4
8 https://baike.sogou.com/v63014834.htm?fromTitle=%E8%AE%B8%E5%8E%9A%E6%B3%B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