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流动站外博士后

已有 3210 次阅读 2007-12-8 09:28 |个人分类:科苑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博士后, 流动站

流动站外博士后

那天,在流动站外路遇一个博士后。

博士后行色匆匆,只聊了几句。

 他比我小两岁,刚出站,没有选择留下。仍然选择了教授的职业,但不在京城,在一个沿海城市。不是打击京城居民的自豪感,的确有人更喜欢沿海的气候。

    前年夏天,我们合作过,是野外试验。同时在7月份,在烈日下经受了“锻炼”。博士后成了好钢材,我还是铁疙瘩。我们的工作不复杂,学生就可以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士后也是学生。现在,他已经恢复了教授的身份,俺,仍然是学生或者工人。

我们的工作是,在选好的点上安置GPS接收机,观测半小时后撤退。比较困难的是,用黑白雷达照片在实地寻找点位,有些技术或者经验的成分。这些点,多数在田埂或者水塘边上。在我的记忆中,本世纪中经历的最炎热的夏天,就是前年那个夏天。我当时不善于保护自己,晒得双腿皮肤过敏了,半个多月才康复。而我们的伙伴——博士后,则晒得黑黝黝地,令人心疼,误以为他是纯体力劳动者呢!

我知道他已经出站,大概有些手续还没有办完:落哪里了?

**大学。

他们把你挖去了?!

挖个屁,爱去不去!

不惑之年的两个人都笑了。聊天时间短暂,我们各自走路了。

这样的镜头很平常,我、他或者别的研究生,肩扛三脚架、手提接收机,在田间小路上,在田埂上,在稻天里穿行,破草帽能遮半边脸。我们以尽快的速度安置仪器、连接电缆、开机关机。点位往往在旷野上,最高的植物就是水稻,远处有树木,它们的阴凉我们无福消受。除了烈日炎炎,还有暴雨雷电的考验。某日,试验过程中,突然雷电交加。为了不“浪费时间”,主持人决议带电操作,那其实是很危险的,是以生命以及仪器装备做赌注的。在那样的恶劣天气下,不宜实验的。

拼命三郎的精神,的确需要,但要看什么时候。学生们的生命,就不是生命了吗?可以被用来做赌注吗?(实验中是否可以忘记以人为本?)

······

    流动站外博士后,一个逐渐远去的背影。有些合作者,接触的时间不一定太多,但是印象可以很深的。虽然,实验中有艰险,有危机,但日后的回顾却是乐趣了。尤其是,那些也许以后见面机会并不多的友人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2250.html

上一篇:让它降落
下一篇:the survival for the fittest(适应环境者生存)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