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笔谈期刊的创(终)刊号 精选

已有 5391 次阅读 2019-9-21 06:55 |个人分类:思维秀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期刊,说不上是雨后的春笋,也说不上层出不穷,可是涌现出创刊号来不算太稀奇。

       创刊号,有两种情况——一是从无到有的创刊;二是旧刊改了刊名的。无论如何都是新的开始。我,收藏的科技期刊创刊号不多。母校的《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1984年创刊)是一种。此刊创刊时,我还是在校学生,没有太留意(没有想到会投稿)。是离校若干年后,才搜集到的。她后来改过几次名。改名后的“创刊号”,我始终没有得到过。

       一本科技期刊、非科技期刊,如果多次改名、多次重新开始,会出现多重创刊号。从收藏的角度看,不是坏事。从期刊的成长来看,未必都是好事。一两次改名的机会,如果没有抓住;如果三番五次改名,那么就等于武林中的非高手变相地自废武功。(类似于:小学者屡次改变研究方向?小作者屡次改变写稿体裁?或者小明星屡次改戏路?)如果科技期刊的办刊方针没有变、作者与读者群体没有变,不宜因为主编的变化而变化刊名。否则,期刊会大伤元气的。一本本来不错的期刊,突然改名的话,没有三五年的功夫,如何达到原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那些一经改名,就火起来的期刊,必定有可取之经。好比一个无名作者,改了笔名之后三年大火起来,改的一定不只是笔名,还是创作风格,还是拿出了有分量的代表作。作为一家期刊,代表作有的是策划的了特色专辑、有的是刊发了重量级作者的新作(原创论文或者述评)。这些刊物、这些作者,都值得追踪和研究。探究他们成功的奥秘,定有益处。

       (有一种工作指导类的非学术期刊,我倒是得到了创刊号,还成为了“创刊作者”。)

       仅凭一次投稿,居然成为终刊号作者的经历,我也有过一回。投稿《火箭兵科技信息》季刊,侥幸录用了。接到样刊才知道,这是它们的最后一期了。此刊即将被并入《科技研究》双月刊。后者,我也成了其作者。科技信息类期刊和科技研究类期刊,各有生存空间和发行范围,笔者不以为信息类一定要并入研究类。甚至,文摘类信息期刊,也不一定都要改刊为研究类的。

       我的一位关系不错的同事,也系一位“老转”。自主择业后,自己筹集经费办了一种期刊。悲壮的是,创刊号就是终刊号了。我也收藏了他的样刊。更为悲壮的是,有位朋友也想自筹经费办刊,请业内人士写了“刊首语”。刊物胎死腹中。“刊首语”作者,只好把刊首语发布在了博客里,稿费自然也是没有领到。

      有幸参与创办一份科技期刊,一定是非常不错的经历。有自己的“亲生”作品,是一件非常愉悦身心的事情,尽管会操心、受累,可是得到的回报也是蛮多的。

     我觉得,一本专门刊登评论的期刊,作用不亚于之刊登“原创论文”的期刊。期刊中的学术评论,对于学科进展有观点、看法,有预测、有总结的文章,也是离不开原创性的。实际上,优秀的评论文章,一定包含着原创性的观点。《国家科学评论》作为一本英文刊,创刊5年、影响因子破13,已经为同类期刊做出了样板;那么中文版的《****评论》,能否脱颖而出呢?

    热切地期待。


链接:(《国家科学评论》创刊消息)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212/c40733-2433585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198842.html

上一篇:[转载]刘春保:韩国的卫星导航系统计划
下一篇:怎样才算尊重审稿人?
收藏 IP: 222.35.165.*| 热度|

9 武夷山 郑永军 谢力 杨正瓴 史晓雷 王启云 黄永义 彭真明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