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在大地原点

已有 4531 次阅读 2018-10-17 07:58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周一上午,去参观了一下“大地原点”。照片为出租汽车司机拍摄。

(大地原点位于山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

感慨:东奔西跑,南征北战36年。到原点一看,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正确位置和高度,仍然糊涂地离开了,糊涂地出发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有关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A4%A7%E5%9C%B0%E5%8E%9F%E7%82%B9/9075140?fromtitle=%E5%A4%A7%E5%9C%B0%E5%8E%9F%E7%82%B9&fromid=1469652&fr=aladdin )


资料表明:

1975年3月,在国家大地测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大地原点的设想,并对于选点提出了六个要求,国测第一大地测量队承担起了选点任务。1975年11月成立了以王育城为组长的“设计勘选组”,具体负责选点。 [5] 

从1975年到1978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测一大队用了3年时间,承建并完成了大地原点的选址、建设和布测。根据国家测绘局的指示,大地原点选址要适合中国国情,地基稳定,远离市区,交通方便。要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并不容易。 [6] 

主体建筑主体建筑

国测一大队接受任务后,搜集分析了大量资料,组织专家对全国可能设置原点的地方进行了初步筛选,并根据“原点”的要求,对武汉、广元、西安等多个城市的地形、地质、大地构造、天文、重力和大地测量等因素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把选点范围缩小到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宝鸡至华阴和铜川一带。

高级工程师薛璋参加了大地原点的选址和确定标高的任务。时值严冬,他和同事们冒着严寒实地考察,把设置原点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到了泾阳县和西安市阎良区。在最后攻坚阶段,他和几名同事蹬着自行车,奔走于各个地质队,收集这些地方的地质和地震资料,并实地察看、调查,最后在泾阳县的永乐镇北流村境内发现了一个高约8米,占地10亩左右的大平台。经过钻探和地质、地震资料的分析,认定这里是设置大地原点的理想地方。

1976年1月8日,薛璋带着选址方案赶往北京,国家测绘局一致同意了这个大地原点的选址方案。

具体位置为: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海拔417.20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于1977年由国家测绘局投资建设,1978年建成交付使用。 [7] 

大地原点是人为界定的一个点,以此为原点,中国建立全国统一的独立的坐标系,这就是著名的“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简称“80系”。 [6] 

大地原点设在泾阳县永乐镇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选点报告》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使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向各方面均匀推算,原点最好在中国大陆的中部。”

陕西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地处中国领土的中部,这里距中国边界正北为880公里,距正东1000公里,距正南1750公里,距正西2930公里。同时,这里的地理环境也比较理想:

一、地质构造稳定;

二、地下物质稳定;

三、四面通透,没有大的遮挡物,便于观测;

四、距离西安近,交通便利,方便测绘工作者前往开展工作。 [3] 

西汉地理基线西汉地理基线 [8]

从地质结构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位于八百里秦川关中腹地,地下都是淤积的黄土,所以比较稳固。此外,大地原点所处的地方没有矿藏资源,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大的水灾,因此,由人为挖掘和水灾对其构成威胁的可能性不大,把大地原点设在这里基本上是安全稳定的。兰州地形比较狭窄,武汉则因为有长江,当时有水害,郑州地理位置偏东,从这些方面考虑,就放弃了在这些地方建设大地原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建成后,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中国西汉时期长达1000多公里的超长基线就从此处经过。2000多年前测定的建筑基线与建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基本一致,相差也就2秒经度(60米)的距离。这一古今测量史上的巧合,令考古及测绘界感慨不已。 [8] 

大地原点建成于1978年12月,建成后的16年间,都以泾阳“3261”信箱或“3261工程”代称,因为3261在电码中代表“测”字,直到1994年大地原点才对外公开,公众可以进入参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141238.html

上一篇:袭取汉城
下一篇:改唐朝郑谷《中年》诗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