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测绘科技论文的域外传播刍议——兼答李兆良老师

已有 2737 次阅读 2017-8-25 10:41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翻译, 科技论文, 测绘, 传播

       首先感谢科学网和各位博友对上一博文的认可。

        测绘科技论文的域外传播,离不开熟练掌握了外语(不见得非是英语不可)的翻译这一桥梁的支持。以《测绘科学》为例,它入选了由中国知网组织的英译期刊。这当然是好事,对于测绘科技论文的域外传播非常有益。文学界,有人认为,莫言之所以得到了斯德哥尔摩的认可,不仅受益于电影(比如《红高粱》)的助力,也受益于翻译家的助力,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20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让当代作家受益匪浅。在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无疑是要受到格外倚重的。

        和文学作品的翻译类似,科技论文的翻译也有拦路虎。一些汉语的奇妙表达,几乎无法用外语恰当地翻译。直译和意译都有漏洞。有些汉语科技词汇,翻译成外语,会让那个母语的同行觉得不伦不类。反之亦然。除了卖弄心理之外,有些外语科技词汇也难以用汉语词汇准确表达,无怪乎有些海龟或者专家在谈话中不得不时常夹杂一些外语术语。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在外语的科技海洋里可以任意傲游的人,在汉语和外语的接口处却捉襟见肘了。

        正如李老师指出的那样,测绘科技论文的英译,有不尽人意之处。我猜测,有些术语表达得不到位,让外语(以英语为例?)母语的读者或者业内专家,觉得不伦不类或者词不达意。笔者,二十多年前翻译英文小说时曾经感受过这种语言的痛苦和无奈。就那样吧,虽然有点儿别扭。后来,在翻译英文重力科技论文时也有类似体会。(还是语言功底不够)。所以,后来在北京语言大学进修英语时,听到有人高傲地蔑视翻译家时,很不赞同他们的见解。同样,我也不赞成年轻翻译家(姑且称之为家)的傲慢与偏见。翻译的确是不错的桥梁,但世上哪里有完美的桥梁啊。(即使是近乎完美的赵州桥,设计师李春是否认为它就是完美无缺的呢?)

       那么,如何做好测绘科技论文的域外传播呢?笔者以为,翻译者最好既有测绘专业的学位,也要有外语专业的学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学位,也要有相应的学力。仅有一个方面的学位(学力),做测绘科技论文的翻译工作,肯定是力不从心,效果不佳的。测绘论文,尤其是有些术语,如果无法和外语科技术语对应起来,翻译过去,肯定是让人家难以赞成和舒心接受的。即使没有术语的拦路虎,汉语和外语之间的转换,也是有多重困难的。

     因此,要想做好测绘科技论文的域外传播,仅仅出版几本英文版的测绘期刊(目前,国内已经有几本了,将来应该会扩容),仅仅是一家中国知网进行域外传播的尝试和努力,还是不够的。如果想要很好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除了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大力培养双学位(力)的人才。

    当然,这些人才还得是乐意从事这一行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072677.html

上一篇:大地测量与导航需要关注的方向
下一篇:3种识别数学公式差错的方法
收藏 IP: 211.103.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