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哥的一亩三分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antao 涛哥哥的一亩三分地

博文

告别“消遣型”读书,从写读书笔记开始 精选

已有 7712 次阅读 2016-8-31 09: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两年越来越想明白一个道理,其实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空闲的时候读书,但是读书主要是用来消遣;第二个层次就是从“消遣型”读书到“学习型”读书,不仅仅读过,更能有效的将书中有价值的内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第三个层次是读了书以后,不仅能够有效整合新知识,更能将自己认同的内容融入骨髓,在现实中自觉践行。想从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二阶段最好的方法就是写读书笔记。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常看书,但是往往看完就忘完了,直到自己某一天收拾书柜才想起来原来之前看过这本书啊,但是里面具体的内容却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小说之类的可能还能记着点情节,非虚构类的往往什么也记不住了。以前总觉得是自己记性不好,就只能用“开卷有益”来安慰自己,后来发现,其实大家的记性都差不多,只是有些人知道更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就是其中之一,否则读完一本书八成就是白读了。

《Learn More,Study Less》里面有句话 “If you understand something in only one way, then you don't really understand it at all. The secret of what anything means to us depends on how we've connected it to all other things we know.”这句话说的太经典了,前半句定义了“什么叫做理解”,只有多角度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后半句解释了怎样才能把新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那就要跟我们所有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连接。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说写读书笔记能帮你从“消遣型”读书进入到“学习型”读书,另外,也就很容易想清楚这个读书笔记要怎么写,写什么。

其实很多大师级的人物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且也是这么做的,很多人的家里并没有汗牛充栋的藏书,但是读书笔记却不少。之前就看过记载说,大家都觉得钱钟书学贯中西,懂的知识太多了,肯定是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但是他本人却并不这么认为,他的方法就是勤于做笔记,并且很下功夫的做笔记,据说他做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这本书的一倍,杨绛最后整理他的外文笔记就有170多本,还不算中文笔记和“日札”。

万维钢写过一篇谈读书笔记的文章《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他是强烈反对像中学生那样概括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流水账式读书笔记的,他提出一个研读型的读书笔记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 总结全书的逻辑脉络

  •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 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它的书或文章的联系

第一点,总结全书的逻辑脉络,虽然也是总结,但是要求远高于总结段落大意,总结逻辑脉络是将书本由厚变薄的过程,能防止我们只见树木,未见森林。一本好书,为了说明主旨少不了精彩的故事,机智的话语,这些内容通常最能吸引我们的眼球。想起罗永浩之前说过,学生上完课,总是发现老师课上扯的淡栩栩如生,正儿八经有用的全忘了。所以,总结逻辑脉络就要求你能暂时忽略这些内容,去思考作者的实质思想是什么。

第二点,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总结逻辑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但是思考总结完了,别忘了要把那些精彩的故事带走,这些经常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东西当然是有价值的,尤其是那些能够刺激我们思维,引发我们思考的亮点。

第三点,如果你是主动式的读书,就不可能对书上的话无动于衷,写下你的理解、评论,或者是你读到某些文字而突然迸发的灵感,低水平的读书人看完的书上画满了重点线,而高水平读书人看完的书上则写满了批注。据说毛主席早年看书,别人都不愿意借给他,因为他看完了别人就没法看了,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批注。

第四点,前面《Learn More,Study Less》里面的那句话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要把新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就要尽可能多的建立和你已有知识的联系,写读书笔记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回味和思考的机会。另外,有意识的去寻找这种关联,可以让我通过对比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这本书,你可能支持它也可能反对它,这时候你已经跟作者完全平等了,甚至可以俯视他们。

好吧,告诉你吧,我写的就是读《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万老师看看,能给我60分不?

想要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文章,请扫描二维码订阅我的公众号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2255-999844.html

上一篇:跟涛哥一起读文献:数据驱动的地理学 Data-driven Geography
下一篇:为什么“大数据”对科研的影响可能是革命性的?
收藏 IP: 182.48.98.*| 热度|

19 明波 张忆文 姚伟 吉宗祥 李治 王兴民 黄永义 黄式东 王府民 林志远 康建 彭思龙 张海权 fxhb luxiaobing12 guhanxian xchen yangb919 kobe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