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哥的一亩三分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antao 涛哥哥的一亩三分地

博文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读《人人都能用英语》

已有 4616 次阅读 2016-7-26 22:2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很喜欢这本书,主要的是它讲了一种理念,一种学习方法论,不仅仅是英语,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样的。英语只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英语的情感实在是太复杂,一般也都是典型的失败学习例子。简单地说,李笑来提出的这种学习理念就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1、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误解了学习的目的。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习是为了干啥?——应付考试的!所以从小我们对于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就被局限在了备考的小框子里,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就拿英语来说,我真正开窍是在第二年考博的时候,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我最害怕的就是英语,不得不学,学又学不好,为了考试突击一段,考完扔了,单词书从初中开始背,从来没背到过一半,觉得好难。高考亏在英语,考研亏在英语,第一年考博还是亏在英语,当时的感觉就是——无解。转机出现在第二年考博,当时对政治和社会很感兴趣,忽然发现国外有很多对国内的报道,这些东西中文是看不到的,出于好奇——想看——看不懂——翻字典看,后来还有一些感兴趣的其它内容,也看,看得不亦乐乎。那一年很忙,天天在外面跑着做规划项目,买了个卡西欧的电子词典,查完单词后,就可以存在里面的单词本中,没事就可以翻着看看,那一年正经复习英语的时间比前一年少多了,基本就是这样看看新闻,最后竟然考了70多分,我自己都有点不相信。

2014年去美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来源于应试教育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是有问题的。一直以来我是不敢说英语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英语是当“严格规则”来学的,脑子中一直有这么一个场景,看到或者说出一个句子,下一个反应就是:“停住!这里面有三个语法错误!”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英语是一个工具,是要用的,能用就是最重要的。在美国,我发现跟老外交流竟然是没啥大问题的,前两周办银行卡,办学校的ID卡,申请学校的公寓,全是自己去办的,靠,当时就觉得,妈的,这样也行啊!

我们要砸核桃,只要是个砖头就行,还会仔细研究说这个锤子完美不?不行,不是完美的锤子,不能用!——很荒谬,但是我们就是陷入了这个思维怪圈。我们想要学会,觉得学会以后,甚至学到完美才能用,但是讽刺的是,不用就很难学会。当然也有人能学会,那就需要超过常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不过现实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常人,所以最后是那样一个结果也就不奇怪了。


2、我们从来不怀疑自己那些来源于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

显而易见,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和以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包括我自己,尤其是这些考上大学的“胜利者”,往往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很少去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上高中的时候,做题,不断的练习做题,不放过课本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熟悉各种知识点在考题中的变化,这就导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于一头扎下去,研究各种细节;习惯于首先去背诵记忆各种概念,规则,而不去深入探究为什么。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你让他去学习某个新东西,他经常会直接去看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效率超级低,还经常陷到这个或者那个小细节里,搞不懂,然后就不想搞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是高中,会有老师帮你,给你讲,自己迫于高考的压力也必须硬着头皮往前拱,大学不一样了,所以这种事情出现几次以后,很多学生就完全放弃了,并且根本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这样的学生可以说学习能力基本也就是零,虽然高考也上了重点线。

有个例子,以前带过的一个研究生,让她去了解一个研究方向,定期汇报进展,结果第一次汇报的内容竟然是,罗列了几个定义,然后列举了几个别人在研究过程中选用的阈值,我说难道你不是应该先去了解一下,这个东西大家一般都是怎么搞的,有哪几种方法,这些方法的区别和特点主要是哪些么?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无语。

以掌握技能和知识为目的的学习,也就是最终为了“用”的学习,一定是先要能用,不管锤子合适与否,精致与否,关键是先大体上弄清楚是怎么用的,能抡起来是首要的,然后再说细节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方法论问题。

关于两种学习方法的差异其实很多,比如说对于工具书或者参考书的态度,以用为目的的学习,觉得工具书和参考书越多越好,融会贯通对比,便于理解掌握;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生怕老师指定的参考书多了,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课本”,书多了,考试复习就不容易找到重点了。

李笑来老师在书中说我们高中就是那3000单词量,把标准定的过低,人都学成傻子了。其实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的体现,为了出题,出各种考察“规则记忆效果”的题,这个词汇量就够了,如果是真正为了用英语,并且按照“用”的目的去学,那肯定不是那点词汇量了。

大学阶段是改变学习方法的重要时期,因为越来越多的知识是为了以后用,而不是为了考试了,不过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根本意识不到,仍然还是老一套学习方法,甚至在不少本科生眼里,本科学习也是为了考研——还是考试!唉,妈呀,我也是醉了。


3、“用”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其实人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需要不断的学习,尤其是今天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不要惊讶于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不就是长期学习效果的体现呗。但是学习确实辛苦,李笑来也在书中说,想学好真的不容易。所以,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动力来源,是什么让我们不断坚持,克服惰性,克服困难?大学之前是“你看,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去扫大街”,这种类似的恐吓以及家长老师的督促,大学以后呢?

想想游戏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其实就是不断的给你成就感,这个很重要,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些高考的“胜利者”学习动力是什么?其实不单单是上面说的恐吓和督促,这些远远不能提供足够的学习动力,让我们在高考中拿到优秀的成绩。那么是什么呢?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次考试后的成就感,学习好能够得到各种优待、“升级”、“装备”(举个例子,我们当时高中每学期的座位甚至都是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自己挑选的,考得好可以选坐第三排,不管个子有多高,这比打游戏的成就感差不到哪去吧?!)

应试的阶段过去以后,我们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真正的学习其实才刚刚开始,真正的为自己学习,为今后的竞争学习,而不再是为了考试拿高分学习,这时候,“用”就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甚至是唯一的动力来源,就像我自己学英语,硬着头皮啃了这么多年,好歹总算坚持过来了,但却成了心中永远的痛,要不是后来开了窍,现在怎么会真正的发自内心喜欢上英语,又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番洞天?



想看到更多关于学习,关于大学的思考?欢迎订阅本人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2255-992912.html

上一篇:中国高校会被社会抛弃,你信吗?
下一篇:老师真的有用么?
收藏 IP: 60.247.51.*| 热度|

4 马秀兰 姚伟 赵国梁 张海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