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wang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lwangch

博文

回忆钱学森老所长二三事(之二) 精选

已有 7519 次阅读 2009-11-22 10:55 |个人分类:人物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钱学森, 改行

一代伟人逝去矣,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我们对他的崇敬与缅怀。

我在夜里醒来时,则像放短片集电影那样,回忆起不少往事——不是那些人们已经谈论过的他的丰功伟绩,而是我亲自经历过的片片断断小事。但平凡的小事不也同样能反映出伟人不平凡的思想和品质吗?

我想把这些往事分几次写在博客里,以表达我对他的崇敬与缅怀!

***             ***

在我的人生记忆中,1956年夏天是一片金色。从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工艺系压力加工专业刚刚毕业的我,面临着对两项令人羡慕的前途要做出选择。一方面,这年全国开始实施研究生制度,系领导动员我读本系张兴钤教授(院士)的研究生;另一方面,我们专业名列前茅的两个毕业生刘汝滨和我被分配到由钱学森先生回国刚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金属压力加工是建立在金属材料学与塑性力学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如果选择读研究生,今后将朝金属物理学方向深造;而去力学所则向塑性力学方向发展。我觉得都很好,很难做出决断。而对于我大学原来所学的“压力加工”专业,则似乎都意味着“改行”。

已到力学所报到的刘汝滨有一天转达塑性力学组组长李敏华先生的邀请,希望我到力学所去看看、见见面。我一去,李先生就热情地接见我,介绍塑性力学的发展,并立即带我去见钱学森所长。用现在青年人的时髦语言说,钱先生是我们那时的“伟大偶像”。他谈到要从宏观力学和微观金属学两方面结合起来、跨学科地发展塑性力学。我被他的远见卓识和对青年人的关心和热忱欢迎所深深感动。当天就毫不犹豫地到力学所去报到了。事后知道,为支持钱先生创建力学所,在人才物色上他可以点名要当年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像弹性组的钟万勰和化学流体组的谈庆明等,都是这样点名要来的。

一年复一年,年轻人愈来愈多。对于大量“非力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如何适应新任务、“改行”做力学研究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任务的需要进行重新学习的问题。这里面,既有实际问题,又有思想认识问题。

就此问题,钱学森所长曾经从自己的学习经验,亲自给我们青年研究人员做过一次讲话。虽然47年过去了,我换了几次工作,却一直珍藏着这份记录(见所附照片,这是当时在一张一折四的纸上用小字快速记录的)。今日重读,依然感到富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现在把他的讲话要点整理如下:

钱学森所长首先指出:在所内工作的青年同志与在学校中的学习有区别。在学校中总是先学科后任务。大量时间化在学习前人的系统总结知识学科上。这是对的。但是上了工作岗位,方式应该倒过来。要解决问题,总结解决具体问题时的知识,开拓和产生新的学科知识。不能先搞几年学科,再出而问世干活。不要自己先认定了自己的学科,任务来了,说不对口径不干。要参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然后,钱先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教育青年研究人员如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学”与“干”的辩证关系,“青年”与“高研”、“学生”与“老师”的辩证关系,“改行”、“提高”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等等。

他说,科研是探索未知,不是一下子就正确的。当年跟von Karman先生学的时候,也并不是他说的都对。高研不是万能的。青年不要把高研看成圣人,也不要因为高研说错了又一概抹杀,说得一钱不值。青年应该尊敬高研。高研有经验,尝过苦头,有知识。有这两点在出成果出人才中很重要。高研可以指出道路,可以预料发生的问题,而这些是书上没有的,特别宝贵。

钱先生介绍自己,在中学时对知识的广泛领域有兴趣。选过非欧几何和有机化学,也借过相对论来看,但看不懂。初一时也搞过昆虫标本。这些对以后的学习有好处,知识面较宽。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铁道机械工程。做热工习题时老师改卷子要求数字准确,十分严格。在旧社会大学第四年的课基本上是自己学的,养成了自己把问题搞清楚的习惯。

在飞机工厂搞了几个月,很注意实际问题。做研究和设计一定要想到具体实际。

到国外起先学航空设计。由于国外对中国人的限制,慢慢转到搞设计理论、搞空气动力学、可压缩性气动力学。在做基本功上做了一些工作。那时(约1936年)没有书,只有散见的文献。所以只有看文献。也只有大约一百多篇,统统念了。在外文上,如德文的、法文的、意大利文的,都念过。基本上不管谁做的工作我都念过。

后来转到壳体的稳定性问题。把有关的文献也都看了。谁做了什么工作,优点、缺点,都说得起来。在开始一件工作的时候,不要想有现成的人教你。要自己下功夫。把前人的工作搞清楚。也没有人开过文献单子。自己开拓领域的一个方面,总要自己查文献。文献总是一连串的连环套。把一个领域的东西都看了,现在世界上做到什么地步就清楚了。这时要下功夫,把前人的工作尽可能搞清楚。这样,自己就有了一个牢固的基础,站在前人之上了。

以后参加火箭工作。热力学的问题,飞行力学的问题,弹道的问题。这时,已经转到尖端技术上的问题上了,但很多人还以为我在搞气动力学,找我教书。但实际兴趣已经不大。要教书,指导论文,就还做了一些工作。祖国解放后又转到喷气技术上来。后来受阻碍不能回国,又转了一些方向。搞过一些调节理论、工程控制论,以及搞了些物理力学。感到喷气技术的发展,原来的力学不够了。例如物理力学是由于感到只考虑宏观不够,必须考虑微观。改了七次行。现在还搞物理力学。

钱先生通过自己的“七次改行”的经验,总结说:改行是可能的。改行不是一个缺点不缺点的问题,重要的是需要的问题。现在的重要的问题,十年后就不一定重要了。改行也不一定浪费,往往学到很多重要东西,通过积累而成长。

钱先生强调:边干边学是人生中大部分的学习方法。不要漫无边际地学,要结合“用”的需要来“学”。

钱先生最后建议大学刚毕业的青年人专心一意钻业务要专心一意在一个时期搞一件事。不要同时做几件事。这样才能钻进去并有所提高。钻上五六年再结婚也不晚。我自己36岁结婚的。中国青年现在也在提倡晚婚。目前责任很大。不如一个时期集中干一件事。对国家说,科学技术队伍加强了,对自己说,条件也会好一些。

 

我的博客《回忆钱学森老所长二三事》第一篇发表后,在评论中看到作为读着王老师《应力波基础》长大的一代的读者们对我的鼓励。我在此表示致谢的同时,也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初我改行搞应力波研究时,我也有过钱老所说那时没有书,只有散见的文献。所以只有看文献。也只有大约一百多篇,统统念了的情况

感谢钱老47年前所作的言传身教的教导,它一直影响着我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也希望我的这篇博客能对现在的青年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院士话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5922-272938.html

上一篇:回忆钱学森老所长二三事
下一篇:回忆钱学森老所长二三事(之五)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薛长国 朱伯靖 吴臣武 王力 张旭 左正伟 ddengjian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