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tongj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lltongji

博文

谈谈我心目中的Liberal Arts

已有 25481 次阅读 2017-2-5 20:3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嘉数汇》部分同步更新,内容大部分原创。请扫码关注《嘉数汇》公众号。


Allegory of the Seven Liberal Arts 1590 Oil on oak panel, 147 x 200 cm. The depictions of the Liberal Arts: Grammatica, Dialectica, Rhetorica, Arithmetica, Musica, Geometrica, Astrologia.

上学期在刚开设大数据这门课的时候就谈到过“通识教育”,同时还提到过另外一个和“通识教育”不同的概念叫做“Liberal arts”,今天我们就来专门聊聊这个“Liberal arts”,以及它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通识教育”源于欧美,这个词汇从翻译而来,与之对应的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而“Liberal arts”国内比较常见的中文翻译是“博雅教育”(其他的还有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还有一个与之类似的词汇是“Liberal education”,中文有翻译为“自由教育”的。

在理论上,许多文献力图对这三个词汇进行学理上的探究,但似乎越研究越糊涂;在实践中,多数大学采取了模糊的做法,将这三个词汇混为一谈。其实,在美国大学的实际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中,“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那么相同的课程。

一般来说,美国很多大学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专业课程(Major)和自由选课(Free Elective),分别服务于常识、专业、和其他兴趣。

因此,通识教育,既是为常识服务的教育。

而“通识教育”中有一类特殊的课程是每个学生都都必修的,这就是“自由教育”的课程,其精神支柱和思想来源就是这篇文章标题中所说的“Liberal arts”。因此,这几个教育名词的世界观大致如下图所示:


Liberal education包括两种核心课程:经典阅读讨论课程(Seminar)和写作课程(Composition)。例如,美国有的学校阅读讨论通常是两学年(4学期)的课程,而写作课程则是一学年(2学期)。

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的徐贲教授从事“Liberal education”20多年,对“Liberal education”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与体会,颇有见解,近几年出版的两本论著《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分别对应“Liberal education”中的阅读课与写作课的公共说理部分。

Liberal arts这个词组的字面意思是“自由艺术”,但它说的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本质上,Liberal arts是最正统的西学,其地位在工程、医学等一切应用学科之上。它原本是一种最高级的学问——统治者的学问。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万维钢老师将它的翻译为“自由技艺”,不是“艺术”的艺,是文艺、武艺的艺,技艺的艺。

结合国内比较流行的“博雅教育”的翻译叫法,我将“Liberal arts”称作“自由博雅”则更加贴切。一方面可以区别于“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自由”的精神与“博雅”的中国味道。为了方便,后文还是用“Liberal arts”的原文。

Liberal arts通常包括自然科学(Scienc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和人文学科(Humanities)三部分。Liberal arts旨在培养一流的头脑、一流的心灵。只有有了一流的头脑与心灵,才有可能产生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否则,大学生产的只是一群高级工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对于具体的职业教育而言的,Liberal Arts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学生某些具体的谋生的技能,而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文化人。

Liberal arts原本是古罗马时代的一套课程,被认为是“自由的人”应该掌握的一套学问。

Liberal arts的课程项目在历史上有个演变的过程,到了中世纪,被确定为七个项目。中国春秋时代的贵族大约也有类似的项目,比如孔子说的“六艺”。我们可以把西方自由技艺的这七个项目,称为“七艺”。这七个技艺,其实都蕴含着统治者的统治之道。

时至今日,西方大学里Liberal arts的科目已经有了各种变化,其主要就是培养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不论如何,Liberal arts的精神没有多少改变,这些课程学的都不是能够直接拿出去找工作赚钱的知识,而是一种间接的思维训练,传授的是“软实力”。

一项针对美国公司的统计指出:最受欢迎的专业中,排第一的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欢迎度是34%;排第二的就是Liberal arts,欢迎度高达30%。

因此,很多专家指出本科学什么专业根本不重要,通过学习Liberal arts掌握的思维方法才是真正重要的,比较典型的几个Liberal arts技能包括:审辨式思维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Liberal arts的概念,我们回过头再来看通识教育,会比较好理解了。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是西方文化的产物。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了划时代的经典文献《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提出:“美国教育的要务不是使少数幸运的年轻绅士学会欣赏‘美好生活’。它是要将自由的和人文的传统灌输到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之中。我们的目的是培养最大量的未来公民理解自己的责任和利益,因为他们是美国人,是自由的人。”

这段话是理解西方或美国通识教育的“总纲”,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而是深刻根植于“自由社会”——也即美国社会——的教育。通识教育既是西方自由和人文传统的延续,也是西方社会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出的教育良方。通识教育的所有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等,全部都是为了克服英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为培养“自由的美国人”和美国利益服务的。

而“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源于就是古希腊雅典的Liberal arts。简单来说,当时的Liberal arts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是区分接受具体的事务性训练的下等人和为统治国家而接受宽广的高级教育的上等人的标志。

到了20世纪,美国顶尖大学以培养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通识教育,它吸收了“Liberal arts”的优点,同时又适应了向德国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凡是在本科阶段强调通识教育的大学,无一不是以培养能够引领美国和全球的领导者为其办学使命。这种旨在培养领导者的通识教育其实和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以培养统治者为目标的学院教育并无二致。

因此,通识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自由教育。哈佛大学本科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将这一点说的非常清楚:“通识教育中的‘通识’一词就意味着‘自由’。拥有人的自由;通过通识教育让人的思想更自由、心灵更高贵,这一直是哈佛教育的基本原则。”

通识教育并非只属于大学,而是教育本身。通识教育最重视的是对一个人三观的教育。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因此指出:英美社会普遍推行通识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因为通识教育本身具有价值,也不仅因为它是英美教育传统中的精髓,而是为了解决英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教育领域所做出的扎扎实实的努力。并且,它的确帮助美国成功度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动荡,并起到了支撑英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因此,通识教育在英美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这个,才是在中国推广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重建中国的通识教育,我们需要从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中汲取力量。如果说,通识教育的理念源于古希腊的话,它的另一盏明灯就点亮在春秋时期的中国。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言:“当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教育是为了求知,但不仅仅是为了求知。伴随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形成的精神、人格、气质、能力、态度、主体意识等沉淀之物,即是教育的本质了。

大学教育必须在专业教育和知识学习之外,兼顾知性与智性、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相较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更侧重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成熟。因此,把“通识”二字理解为“知类通达,远见卓识”则更加传神。

借用佛教唯识论的一个命题,通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转识成智”,并不以知识本身为目的。

--------------------------------------------------------------------------------------------------------

以上是建设通识课程的顶层指导思想,围绕这个思想能否构建数据科学的通识课程呢?先给点课程剧透~

数据科学通识导论:比特和算法重塑我们的世界


相关文章:

  • 当通识教育遇上大数据

  • 再谈大数据课程与通识实践

参考文献:

  • 王文华, 耶鲁大学通识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 2007.

  • 秦春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教学, 2016.

  • 万维刚, 人生最重要的三种能力, 精英日课, 20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2272-1031762.html

上一篇:大数据重新点亮我们的城市,共享单车改变我们的生活
下一篇:说说统计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这些老梗
收藏 IP: 116.233.82.*| 热度|

3 强涛 fumingxu sqcrf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