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慕大三角巨坑与长江客轮翻沉之灾
岳中琦
今天,据科学网报道,挪威北极圈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附近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多个巨大的坑穴(宽度约805米、深度约46米)。他们推测是由临近海岸的甲烷累积爆炸形成。同时,他们认为这些大坑的存在能够解释,百慕大三角,自古以来多起船只神秘失踪。即,海底爆炸可能给爆炸时正好在海面上航行的船只造成危险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3/340581.shtm。
这个报道使得我想起了,去年6月1日21时约28分,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的灾难事故。去年6月5日,我在博文“客轮翻沉原因的第二种可能动力因素”中明确指出,翻船的动力因素是长江河床第四系浅层高压天然气囊喷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95696.html。气体喷出从地下气囊喷出后,可在降底造成一个大面积的数米深坑。
去年6月10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一下现场勘查资料:“昨日6時30分,長江航道救助打撈局「航勘201」輪攜帶二維、三維圖像聲納等科技裝備,進入沉船水域對江底進行掃測。掃測發現疑似點後,由潛水員下潛進行排查探摸,以鑒別確定是否為遇難者遺體。「下潛區域水下摸到的大都是大小不一的石塊,現在的水流速度很大,水下的行動極為不便。我對一個長約20米寬40米左右的區域進行了探摸,花了40多分鐘,沒有任何發現。」剛剛對一個疑似點進行排查的潛水員汪畢華說。”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6/10/YO1506100016.htm。
最为可惜的是,调查组人员没有对这些出现在江底的大小不一的石块进行深入研究。至少,再没有见到公开报道的相关深入研究资料。
我指出,这个水域应该是沙土沉积区(图1)。江底怎么会出露大量石块呢?是否江底被高压气体喷出扰动沙土体,而被流动江水带走呢?
科学网友,VisualBasic2,在2016年3月10日18:48,帮助分析道,“我的理解是砂土沉积区高压气体喷出,导致砂土液化,长江水流流速较大(武汉段平常1~2 m/s),表层液化的砂土中黏粒和细小颗粒会被水冲走,石块等大颗粒会沉积江底。”
去年8月29日,在博文“西湖怪风翻船、长江客轮翻沉和重庆滑坡翻船的对比与解释”中又进一步论证和分析了,江底地层中高压天然气喷出造成翻船的成因和机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916844.html。
去年12月30日,调查组确认,“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是一起由突發罕見的強對流天氣——颮線伴有下擊暴流——帶來的強風暴雨襲擊導致的特別重大災難性事件。”http://news.wenweipo.com/2015/12/30/IN1512300062.htm。
今年2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发表了“下击暴流,从何而来?”的文章,希望回答人们对新科学概念或名词“飚线伴有下击暴流”的疑问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2/19/content_331807.htm?div=-1。但是,这个下击高速空气流是如何把这艘客轮给在1到2分钟之内打翻的呢?是什么样的力学模型与加载机理呢?相关专家们能给出一个定量的力学分析和解释吗?
看来,这次挪威北极圈大学研究人员,根据海底巨大坑穴来推测,百慕大三角船只神秘失踪的海底甲烷气体爆炸成因,也可能遇到相同的质疑。百慕大三角也应该存在,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导致船只翻沉失踪。至少,他们能在海底发现巨坑,但是,为什么不能发现过去的沉船遗骸呢?
2016年3月15日12:00写成于香港大学黄克競楼办公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3%91%E7%BA%BF
“飑线(英语:Squallline),有时亦称线飑。是指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至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通常伴随或先于冷锋出现。其破坏性很强大。飑线的产生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造成了上冷下暖的格局,使对流层上下热力结构不同,产生高强度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上的雷暴通常是由若干个雷暴单体组成的,因此可以产生剧烈的天气变化。在20世纪早期,飑线通常被用作冷锋的代名词。飑线过境时的典型现象为风向突变、风速快速增加、气压骤然上升以及气温急剧变化,全盛阶段平均风力在10级以上,阵风超过12级。同时也可能伴有雷暴、暴雨、冰雹、強力的直線風、龙卷风和海龍捲風。飑线通常具有典型的弓状特征,並伴隨強力的直線風。龍捲風則可能在中尺度低壓區存在時沿著波形線狀回波存在。在夏季時弓形回波可能會發展為超強對流風暴,並以極高的速度通過大範圍區域。雨盾狀遮蔽部的後方邊緣通常伴隨著發展成熟的飑线,並存在尾流低壓,有時甚至伴隨熱暴流。飑线的水平范围很小,长度通常只有150~300公里,宽度仅半公里到几十公里,高度也只有3公里左右。其维持时间一般为4~10个小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