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tinY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tinYue

博文

太极拳本质初探

已有 8707 次阅读 2021-2-9 09:4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太极拳本质初探

岳中琦

数百年来,很多人乐意、学习、研究和练习太极拳。如同中国传统医学,不同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变化。不同人学习、研究和练习太极拳的功效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科学地理解、认识和练习太极拳也就十分重要。笔者对太极拳,特别是它的科学本质,最近有了以下的初步理解和认识。

Taiji.png

人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一个人,从出生到世间之后,在懂事启蒙前,就自己给自己天生出来了呼吸、运身、运气、站坐、步行、奔跑、用力、用眼、用脑等等的自适应、自动调节方法。这些运动都是人体内部固液气三者耦合物理力学运动所导致的,它们受到或者不受到大脑意识的控制。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套天生自创的方法是最好的吗?

在形成了这套方法之后,在懂事后,一个人又不断地学习,跟不同的老师、教练学习、练习多种运动方法,诸如跑步、打球、游泳、行山、跳舞、打架、武功等等。这些运动在短期内都可强身健体。这些运动方法的各自长期效果如何?它们之间有何种内在联系呢?

据说,人生下来时,就会在水中游泳。但是,后来就忘记了。还得再学习,主要是学会在水中的呼吸和用力方法。人站在岸上,就是站在空气中,也就如同潜入水中一样,也要重新学习呼吸和用力。大气压强是100千帕,如同10米深水的压强。体内气体和液体的压强同外部空气压强的和谐交流,内部的气体和液体同外部的空气的物质交换。人在空气中,还无时都受到向下的地心引力(重力)的作用。我们在运动我们身体时,需要用力,如何用力、如何使得内部气体和液体的压强变化最佳,使得整个身体的内部外部各个部分,都能够最小受力,克服重力向下牵引做功,受力得到最和谐完美分配。我们一举一动,都需要做克服重力和固液气体变形的功。这都是我们要思考、体会和运用的事情。

人学会了站立和行走。但是,一不小心,站立或行走的人还是会摔倒。如何能够做到人体内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在重力场作用下,在有压强变化的空气场中,这固液气三者耦合的物理力学运动对自身有最小的损伤,最和谐协调的变化呢?

人从出生开始就天生有元气。但是,随着岁月的增长、先天元气就会越来越少,人也就越来越衰老、精力越来越差。我们如何能够再创造天生的元气呢?如何使得元气源源不断呢?如何缓慢、缓解我们衰老过程、保持充沛精力呢?

因此,太极拳的本质可能是,一套经过无数先辈,通过长期对人生认识、实践、体会,而创建的。它能帮助新人,在有一定知识、能力和意识后,重新培训出来的、让人在向下重力场和空气压强场中,呼吸、运身、运气、站坐、用力、用眼、用脑等等的自适应、自动调节、和谐均匀方法与理论。它能再创造天生元气,使得元气源源不断,并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可以说,太极拳是在重力场中、在空气中,与它们相适应的一种游泳、呼吸、动身方法和理论。它是,经后天重新培养出来、掌握起来的一种自身呼吸、移动、用力、用气、用脑的方法和理论。在重力、空气(物质和压强、变化)中和其它外部环境条件与需求下,人体各部位置移动与运动、呼吸、用力、流体压强与流动、大脑思考、各个功能器官的自适应、自和谐、自调节、自完善、自恢复、自积累、自记忆。

受过中小学等教育的人,所具有新的、后天学来的看书写字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没有受过中小学教育、不识字的文盲所不具备的。因此,学会了太极拳的人应该拥有了一套新的、后天学来的运动自己身体的能力,是太极化的人,是能够做到人体固液气耦合物理力学场的和谐运动。在将来,我们或许可以建立一套在重力场和空气场中,人体固液气三场耦合的物理力学方法和理论,来提升、定量太极拳。这可使得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基本物理力学理论来获得这种新的人体运动的太极方法。从而,人人获益,生命更加有活力与意义。

20131020日下午9时写成于港大办公室

202129940改于港大602办公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271389.html

上一篇:由填海造岛到围海造岛 —- 论明日大嶼的施工方案
下一篇:喜闻十年新发现油气资源报道
收藏 IP: 147.8.134.*| 热度|

9 周忠浩 贺玖成 范振英 黄河宁 陈有鑑 张叔勇 郑永军 王大元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