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6年6月29日在虹桥科教论坛写的几句感想,抛开背景,我的看法没有改变。文中提到的施先生2007年百岁时去世。
看了这几天关于裘老先生的一些讨论,说点看法。
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裘老先生,因为我不懂医,这很正常。经常听说的,未必是贡献最大的。 我不知道这里的非物理工作者中, 有多少人听说过彭桓武? 但彭先生在中国理论物理界的地位,一定比他在公众中的名气大的多。
裘先生似乎当院士晚了一点,原因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物理界还有更极端的例子。如施士元先生,居里夫人的学生, 吴健雄的老师,长期担任原中央大学的物理系主任,也担任过很长时间的南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在核物理,固体理论等方面做出过出色的工作,桃李满天下,但是,施先生不仅不是院士,甚至连博导都不是。这里面有一些微妙的原因,但施先生对中国物理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
还有清华大学的谢毓章教授,如果说他是中国液晶物理第一人,不会有太大偏差,现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欧阳钟灿院士是谢先生的学生。同样,谢先生不是院士,好像也不是博导。但是,做为物理学工作者,我绝对尊重这两位前辈,仰慕他们的贡献和成就。
如果仅仅因为没有听说过,或当院士晚而质疑其学术水平,学术成就和贡献的话,似乎过于不负责任了一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02-272994.html
上一篇:
从奖励SCI论文说开去下一篇:
乱谈网络和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