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尧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良尧 复旦大学教授

博文

抚今思昔的“信息”感

已有 10368 次阅读 2010-11-2 14: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信息

 

   大千世界中,复杂 “信息”的获取、储存、处理和应用是各种生物体特有的功能,对其适应自然环境和演变进化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更是如此。无所不在的“信息”已弥漫和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小到人眼看不见的微观“纳米”世界,正用各种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方法来探索和理解原子内部各种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光子间奇妙的相互作用“信息”;大到仰望天空的宏观宇宙世界,正用极高灵敏度的天文望远镜来收集和分析传自宇宙深处遥远星体的神秘“信息”;仍难于理解和认识的是生命体内部被传递和交换的复杂基因“信息”,正是这些活的“信息”在开关和管理着无数生命器官发育直至死亡的各个环节。从西语“Information”引译过来的“信息”还有另外对应的中文词,即“情报”的意思。在古今中外的战场上都不乏这样的例子,施放“假情报”又擅取“真情报”颇为成功的一方,更握有在战役或战争中胜出的机会。时至今日,无数的卫星航天器穿梭在有限的地球轨道空间,所携带的高倍数望远镜多被用于精确瞄准和看清“敌国”甚至是“友国”各类地面目标和资源的精细“信息”,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被欺骗和迷惑。

无比美妙的“信息”在科学领域给人们带来了理解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丰富知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上游,而通过这些科学“信息”的转化和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就是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的显著特征:数千年人类活动所产生和积累的巨量信息,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表达和记录的方式,正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丰度和效率被广为传播、保存、处理和应用,仍在继续迅猛发展中。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各领域科技知识的引进吸收和应用的效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与十年前相比,且不说普通家庭,即使在高校研究所,很难想象,如脱离了由各类信息技术支撑的科研环境,将如何从事高效率的科学研究,更不用说在一些敏感的部门和领域,对于五花八门信息技术的依赖更是到了须臾不可离手的地步。

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极为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有“信息科学部”,重点支持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科技部的“863”、“973”等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都将信息领域的研究项目作为重点资助对象。结合体制改革,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前身为“信息产业部”),努力促进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各级政府对信息领域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与上海医科大学结合前,复旦大学乃是一所文理见长的综合型大学。世纪之交,学校领导和许多教师在考虑的是如何能以更合理的学科布局来适应我国以科技支撑的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满足科技和产业界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需求。新世纪伊始,探索和寻找能在原有优良理科基础上进行新的发展,并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触角伸向新的领域,这就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信息领域。它的上游密切与原创性很强的前沿科学研究相联系,发现和认识新的原理和规律;它的中游或延至下游则可将这些原理和规律应用于由信息技术支撑的众多其它领域,衍生形成巨大的新兴技术和产业链,为社会创造出难以估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因此,在被思考的若干重要学科群选择中,学校首选建立“信息学院”的方案,并于20005月给予实质性启动。复旦在这一领域较早起步所释放出的“领头羊”信号也影响到同时期我国的许多高校,都纷纷扬起了“信息学院”的大旗,奋勇冲向“信息教学、科研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与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的学科群分布相对应,新组建的“信息学院”包含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和技术、光科学与工程、通信等学科,为老师和同学们创造了在共同的信息领域合作共事和学习的崭新舞台。

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涉及到“信息”的产生、传输、储存、显示、处理和应用等众多复杂的分支学科,每一方面都有许多感兴趣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值得被深入研究,甚至能为此艰苦努力而消耗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既享受到研究成果被传播和应用所带来的喜悦,也或将备尝研究遭挫折的苦涩滋味。

虽说同在“信息学院”的软硬体屋檐下共事,但老师们都烙有长期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工作的文化特点,不同学术思想既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需存有不同学术风格和习性的磨合和容忍空间。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子和光子正成为“信息”的主流载体而扮演着既独来独往又强烈相互依存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如同在信息领域流行的“Photo-Electronics姐妹词一样,两者已紧紧粘在一起,都离不开对方。很难想象,在复杂的信息生物链中,仅靠单腿电子或光子运作的“信息”系统能走多远?在微观世界,电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换将更趋于包容和渗透对方。电子和光子两大主流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相处久了想必也有同样的趋势,都在思考和乐意发现对方的长处,找到共同感兴趣的合作课题:无线宽带和光通信、互联网和物联网、微纳电子和光子器件、医电子和医光子、3D信息获取和显示、微波和遥感、绿色能源和照明,等等,无论在基础研究的底层还是应用层,这些都是“信息”光、电不分家的重要合作研究领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优势互补,产生研究成果双赢和多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也想到“计算机”的离去,如今又游移在“信息”母体外的境况,实属发生在不同学科磨合期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无奈。

10年后的“信息学院”按可比数据显示了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都是在十分有限的内外部资源条件下,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和贡献的结果。但与信息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方向和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为缩小这种差距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这将有待于继续改进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大幅度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等措施,显著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和水平。毕竟世人对复旦“信息学院”存有太多的期盼,指望其在引领信息科技的前沿研究方面能有“旗舰”般的贡献和建树。同时也寄希望于学校,需更关心和帮助“信息学院”未来的发展,包括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给予更有重点和有效的软硬资源投入,将会给学校母体带来丰厚的回报。也曾有过梦想,伴随复旦过去10年发展,偌大的校园和发展规划中,理应有为“信息学院”独造一栋几万平米的教学科研大楼的余地和空间,使大家都能在同一栋楼的优良环境内学习和工作,而不必东奔西走,将能真正体现信息领域多学科群的交叉融合优势,提高教学和科研效率,这或仅是残存的一丝奢想罢了。

抚今思昔,相信“信息”教学和科研的路将越走越宽广,也衷心祝愿“信息学院”的明天将更美好!

 

201010月,学院10年发展有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96-379669.html

上一篇:与“海归”部长的心灵对话!(4)
下一篇:离国际一流大学究竟有多远?(4)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张亮生 张天翼 郭桅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