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中文版推荐序

已有 21458 次阅读 2014-3-6 13:4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中文版推荐序

 

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的《系统工程手册》和相应的“认证系统工程师项目(CSEP)”是INCOSE在全球系统工程领域里最主要、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在教育界、产业界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自INCOSE创立以来整个协会和历届领导人极力推广维护的主要项目之一。2004年,INCOSE首位美国以外的会长,德国空间署(German Space Agency DARA GmbH)前负责人Heinz Stoewer博士来北京与我商谈在中国的推广INCOSE工作,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希望由我推动《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中文简化字版本的翻译工作。为此,我也曾召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数位研究人员开会讨论相关事宜,但因各种原因,手册的翻译工作最终没有启动。不过,此次见面的结果是我答应了Heinz组织建立INCOSE北京分会,并担任INCOSE亚太地区的“国际大使”(International Ambassador)一职。

      大约三年多之前,时任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E)北京分会主席的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李乐飞博士告我,希望能在他任期内看到《INCOSE系统工程手册》的中文翻译工作的完成。我曾表示怀疑:一是因为工作量大,二是因为只有真正需求和丰富系统工程实践的人士才会对此感兴趣,并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当时基于我个人的有限经验认为,在中国,这部分人士的数目相对较少。现在,在乐飞任期内的最后一年,我却有幸看到了《INCOSE系统工程手册》的中文译稿。特别令人十分高兴的是,翻译此手册的中航工业张新国博士,正是对系统工程有真正的需求、并且具有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而且,他所从事的工作、所担负的职能、所在企业的性质,恰好就是INCOSE最初编著《系统工程手册》的主要动机。

       INCOSE为何如此重视其系统工程手册的工作?这还要从创立INCOSE的时代背景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在结束之前达到了新的高潮,也使当时美国的许多国防军工企业空前繁荣,急需大批具有系统工程思维、技能和经验的工程与管理人员。然而,这些企业认为传统专业培养出的大学生(学士学位)无法满足它们工作的要求,就是传统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也须再培训才能胜任相关的工作。时任美国主要的国防军工公司 Martin Maritta(现在的Lockheed Martin 的前身之一)首席执行官CEO Norm Augustine(此君之前曾任美国陆军代理总长、后任Lockheed Martin总裁、美国工程院院长、美国未来空间计划顾问委员会,也称Augustine委员会的主席)甚至主张将硕士而不是学士作为就业的第一学位要求,而学士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准备学位。Augustine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美国大学为数不多的系统工程专业教授的共鸣与支持,因为这些专业往往大学生人数较少,而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多。一段时期内,许多国防军工企业纷纷与设有系统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大学合作,将其新招的大学生送回学校,以半工半读或者全脱产的形式再读一个硕士学位。当时,我在美工作时所在的亚利桑那大学系统工业工程系也为休斯航空(即后来的雷神公司)专设了硕士班,我自己还带了五名硕士生,这是美国大学里系统工程专业短暂的一段“黄金时期”。为此,该专业的许多教授对Augustine引导和影响十分认可,曾鼓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的我们系牵头,推荐Augustine为亚利桑那大学名誉博士。

然而,小规模的培养并不能满足国防军工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鉴于此,1989年,著名的军火公司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在加州圣地亚哥负责召集了一个会议,专门讨论缺少具有整个系统而不是单个学科的思维与技能,并且能够实施系统工程的工程师问题。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合格系统工程师的短缺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第二年夏天,波音公司在西雅图召集了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系统工程流程中的核心活动和相关培养问题,并决定成立全国系统工程委员(NCOSE)。次年一月,美国航空公司(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由美国国会与1960年专为洲际导弹和军事空间计划而设,专注相关的系统工程和系统集成工作,与另一重要的军工企业TRW同根同源)在加州洛杉矶召集了第三次会议,有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决定启动成立NCOSE注册的法律工作。此次会议,大家针对美国国防部系统工程管理军事标准MIL-STD-499的修订正式申明立场,事实上开启了今天的《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之组织与编制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最初该手册具有强烈的美国国防部色彩的历史原因。同年6月,在IBM牵头召开了一次研讨会之后,TRW又召集了一次会议筹划第一届NCOSE会议,并讨论了MIL-STD-499的修订事宜。最后,第一届NCOSE会议是与美国工程管理学会(ASEM)的年会整合在一起举行的。1995年,NCOSE其它几个国家的系统工程专业组织商讨,改名INCOSE,成为国际系统工程协会。

可见,INCOSE成立的最大动力就是美国国防军工企业的实际需求,而编制《INCOSE系统工程手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认证系统工程师项目”是INCOSE满足国防军工企业需求的重要手段。手册的最初的目的是确保美国军标MIL-STD-499修正版的落实,后来成为西方军工企业培训非系统工程专业学生,有时甚至是系统工程专业学生,从事系统工程实践活动的基础要求。目前,《INCOSE系统工程手册》已被主要国家广泛采用,在确定工程质量和成本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并正从国防军工行业走向一般民用企业的工程管理活动。

       中航工业是我国国防军工的旗舰企业之一,是国家国防军事力量,特别是航空武器装备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领军者之一。由上所述INCOSE的历史和《INCOSE系统工程手册》的目的,由中航工业负责系统工程工作的张新国博士领衔翻译《INCOSE系统工程手册》再合适不过了。今年夏天,在清华大学举办的INCOSE北京分会2013年会上,我有幸听到新国博士关于中航工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接着又由《管理学家》杂志组织与他围绕着企业管理与系统工程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后来还拜读了他的专著《新科学管理:面向复杂性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第二版。这些接触,使我深为新国博士长期、扎实地研究并实践工程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及方法的精神与干劲所折服,也为他所在的中航工业在系统工程方法和新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新国博士能在百忙中抽时间带领团,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和“协同翻译平台”完成《INCOSE系统工程手册》的简化中文版工作,促进、加快我们与国际水平同步的进程,这是我国系统工程培养与实践之幸事,相信此举必定能够深入而有效地推动系统工程在我国军工国防和其它行业中的普及与实施。

       本人有幸在NCOSE创立之初就成为其会员,并参与早期手册的一些组织活动。我工作了二十余年的亚利桑那大学系统与工业工程系的一些同事也参与了本手册的规划、评论、审阅和修订工作。手册里的卡通就是我们周五“幸福时光(Happy Hours)”在酒吧聚会喝酒谈天时,从手头上的报纸里选出来的;特别是同事与好友Terry A. Bahill 教授还在手册讨论的基础上凝炼出来著名的系统工程SIMILAR流程理论,并率先开设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流程研究生课程,为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部门、国防军工企业和院校培养了一批系统工程高级人才。今天,我能看到此手册的中文版,更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同时,在美的经历使我切身感受了发达国家之军事部门对系统工程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我也衷心希望手册的思想与方法能在我国的军队和军工国防工业发挥实际效用,壮大我们的军事与国防事业。我希望和平,但当今世界,如果一个大国的军事力量滞后于其财富的水平,必将增加国际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因此,强大的国防军事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正如二千多年前的历史上我们的第一位管理大家和军事家齐相管仲所言:“兵不必胜敌国,而能正天下者,未之有也”。实际上,二千多年之前,落后的秦国正是采用“系统工程”的理念,通过变法创新军事与社会管理,利用标准化过程制造各类兵器,终于成为军事强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一统。

        因此,更进一步,我还希望民用企业的工程管理也能从此手册学到有用的流程与方法。从远古的“兵民合一,军政合一”到今天的“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中华民族素有军民相融的传统。经典《管子》中也曾描述了“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军民化一的管理境地。时代变化了,一国之内,民不再是“治”之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的主人;国家之间,和平竞争而不是战争必将是主流,国与国不应再是黑白分明的敌对关系。因此,希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文《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之出版,能使我们的管理体系早日迈入“为民有数,治兵有器,胜别国有理,正天下有分”的境界。

 

王飞跃

INCOSE Fellow

2013年秋于北京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Foreword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of theINCOSE SE Handbook (for Prof Fei-Yue Wang)


“Gut Ding willWeile haben!” This old German proverb, which translatesroughly into “good things take time to mature” applies readily for thecompletion of t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INCOSE 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This Handbook is written for practicing system engineers and is one of INCOSE’smost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global systems engineering (SE) community.

The key messages contained in the Handbook aremanifold. Some examples:

-       SE addresses architecture, design,verification and associated processes

-       SE must be considered“end-to-end” across a project’s life-cycle

-       SE is holistic and takes allstakeholder needs into account

-       SE is a team function and involvesmany specialties for solving system issues

-       SE conducts trade-offs between “hard”engineering and some “softer”  economicsor social sciences based disciplines to arrive at sound and sustainablesolutions

-       SE interacts closely with thediscipline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is Handbook does not strive to be the perfect guide forsolving every system issue. However through encouraging tailoring and situationaladaptation it offers a pragmatic reference for applying SE successfully to mostany system issue independent whether this concerns an industrial, academic orgovernment environment.

My wish for this special Chinese edition is that it may inspire andguide many Chinese colleagues in further improving their skills for creatinginnovativ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the benefit of their country and beyond.

With particular thanks to Professor Fei-Yue Wang and all those thathave taken up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this Chinese translation,

                                   

                                  Prof.Dipl.-Ing. Heinz Stoewer, M.Sc.

                                  PastPresident INCOSE

                                  October2013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74-773567.html

上一篇:邁向知識自動化
下一篇:在沙漠绿洲教过的课程与建过的实验室
收藏 IP: 125.34.7.*| 热度|

5 李伟钢 王小平 陆浩 俞立 brianzq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