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形象、艺术、文化与心理的痕迹——禅的行囊(之十六)

已有 1806 次阅读 2017-12-1 09:16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艺术, 雕塑

述评:把前面五任皇帝塑造成佛像,拓跋鲜卑的皇室也算是没谁了。尽管如此,这些佛像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仍然不菲,它们上面仍然寄托着许多信徒的心理支柱。只是对于拓跋皇室来说,这种把自己塑造成佛像的做法,如果不是内心有真正的修养,难免产生某些负面的心理作用。比如变得更加自大、自负。对于皇帝来说,这样的心态就是毁灭的根源。

   最初印度人造的像,或许是根据佛陀本人的形象,或许是印度人心目中理想的圣人形象。后来佛教传播到其他地区,佛陀形象也就加入了当地人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不过,最初印度人传说中的完美形象要点还得到了保留,只是逐渐加入了本地人的特征和因素。这样的结果就是,佛像开始看起来是外国人,后来就越来越像本国人了。

   除去这些因素,各个时期的佛像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当时的雕塑艺术风格,以及同时代的风土人情。这些对于后代的研究者来说都有极高的价值。


   但这种安排也有不利的一面。僧侣和寺院因为免于征税,成了许多人逃避赋税的避难所,而那些没有选择逃避的人则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终于,在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忍无可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寺院被捣毁,没来得及逃走的僧尼被强迫还俗。然而就在452年太武帝去世之后,他的孙子,继位的文成帝立刻掉头开始修复那些被他祖父毁掉的寺院。他还在都城西面的砂岩峭壁上启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佛教艺术工程。这片名叫云冈的山崖被当地人视为圣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寻找神迹的地方。文成皇帝则在这里用石头雕刻出了自己心中的神迹。

   最初的方案由文成帝指派僧人昙曜负责筹划,这一方案包括开凿五座洞窟,每窟中供奉不同的佛像,以此象征佛祖拥有的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满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因为石窟由皇家出钱开凿,于是窟中的五座佛像分别按照拓跋氏已逝的四位皇帝和文成帝没能当上皇帝的父亲的容貌雕刻。正所谓皇帝即如来,这些造像用石头重申了鲜卑人的主张。根据皇家的记录,有超过四万名工人参与了工程,招募的工匠来自丝绸之路沿途各地,甚至远达印度。工程开始于460年,到了全部完工的524年,云冈的峭壁上已经被凿出五十多个洞窟,里面雕满了五万多尊佛像。到了唐朝,来自中原的工匠又为云冈增添了一些佛像,但除了其中的一尊巨型阿弥陀佛造像,其他都无法与拓跋氏的成绩比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87715.html

上一篇:农耕与游牧文明--中国文化的前世今生——禅的行囊(之十四)
下一篇:白居易、老婆婆与白痴:中国文化今昔——禅的行囊(之十七)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