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应当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待遇水平

已有 12969 次阅读 2007-7-30 15:21 |个人分类:研究生待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写在前面的话:2006年期间我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学习,与Wanhe有一次闲聊,至今记得。她说,陈省身教授曾想在南开设立一个奖学金,资助在南开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优秀研究生10万元,以吸引优秀生源。我未曾去探究是否确有其事,但却鼓励了我再一次去思考我国研究生的待遇问题,并促成此文,籍此抛砖引玉。

一、贫困的“科研中坚力量”

 中国的科研中坚力量在哪里?大学、科研院所。而在这些研究机构中,谁是完成科研项目的主要力量,或者说,“真正做科研实验的人”?

 不是教授或副教授,他们的时间早已被无休止的项目申请、评审和学术会议所占满;

 不是讲师和助理研究员,大学里讲师的重要任务是教学,而科研院所的助研却很少;

 也不是博士后,博士毕业后愿意在国内“读”博士后的很少(注意到我在用“读”,很多教授们与我谈到博士后时,基本上都用“读”)。

 不必怀疑和惊讶,研究生才是我国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我曾见过一组数据,其中提到70-80%的一线科研任务是由研究生完成的。

 教授的缺席、讲师或助研的匮乏、博士后制度的不完善,将研究生推向了科研的第一线,但绝大部分研究生却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研究生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国家津贴和实验室补助。国家津贴大约200-300元,十几年没有变化;实验室补助差异较大,项目多、科研经费丰裕的实验室补助较多,有的可达千元,但绝大多数实验室仍在300-500元之间,甚至也有不发放补助的。一般来说,我国研究生的月平均收入应在500-800元左右。但与当地居民相比,研究生还需交纳不低的住宿费和书本费,能够用于实际生活开支部分应低于这个数字。而自费研究生没有国家津贴和医疗保险,而且每年须交纳5000-8000元的学费。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的推行,所有的研究生都将是自费研究生。因此,有钱才能读研究生,已经不再是藏着掖着的事。如果想通过研究生的收入过一个“体面的、有一定质量”的生活,更是痴人说梦。为写此文,我用“贫困线 北京 上海 南京”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中进行搜索,检索到的第一个网页竟然是月津贴270 博士生如何不为五斗米折腰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756603.html)。

二、研究生是“正在受教育的劳动者”

 在教育产业化的最初时期,国内盛传一种说法,“大学本科教育已不再是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想学习就花钱”,于是高昂的学费开始阻挡了求学者的步伐。金钱买不到知识,但可以买到学习的机会。据说这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机会的不均等。如今,大学的学费仍然居高不下,但国内的舆论已经开始放弃“想上学就花钱”的说法,转向“不让一个贫困生止步于大学校园”。

 打住,今天我们讨论得是研究生待遇问题。“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想要深造就花钱”,这一说法几乎人人都赞同,我也一样,政府不应该再花纳税人的钱来供养几十万研究生,即使他们算是国家的精英群体(当然,也人会说真正的精英群体已经远赴他乡,留下来的just so so)。一个完全可以成立的逻辑是,研究生群体是自己希望深造,追求更高的学历,因此就必须付出代价,这完全是必要的教育投资。大学本科教育的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难道研究生教育产业化之路还行不通吗?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他们占据了别人不能享受的机会和资源,虽然这种机会和资源是他们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争取到的。他们就应当花钱去“购买”机会,而忍受研究生期间短暂的清贫是他们付出的代价之一。因为从表面上看,个人这种行为的最终获益者不是这个国家,而是研究生本人。

 真的如此吗?正如国家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土,国家也需要一支精悍的科研队伍来保障创新力和竞争力。国家不仅仅要通过大学和科研院所出售研究生资源来减轻负担,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竞争国内的求学机会和资源,确保一支精英的科研队伍。不应该让研究生群体带着 “为未来投资”的心态,忍受着所谓“短暂的清贫”,去承担70-80%的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待遇不一定吸引优秀本科生,但让研究生群体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一定会吓跑优秀的人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但这决不是我呼吁提高研究生待遇的唯一理由。既然研究生群体是事实上的主要一线研究人员,那么承担科研任务的研究生不仅仅是一名受教育者,也是一名劳动者。如果研究生已经支付了高昂的学费来获取学习的机会,那么就不应该再剥夺他们作为一名劳动者所应当享受到的合法权益。否则,就存在对研究生群体的 “国家剥削行为”。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学会了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问题。研究生不再是义务教育,全面收费政策早已酝酿并出台。在我们惦记着向研究生收费的同时,也应该支付他们作为一个劳动者应当获得的报酬。“正在受教育的劳动者”仍然是劳动者,既使是学徒也有报酬。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研体系中,协助实验室PI完成科研任务的博士后和研究生都是有补助的。而按照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能够用于研究生补助的部分很少。被戏称为“老板”的导师,是无法体恤自己的“员工”的。我们惊叹于欧美国家年青人的独立意识,却把国内的研究生逼上了必须依赖父母的困境。关键的问题是,这样合理吗?

三、研究生待遇的不公正削弱了中国科研的竞争力

        研究生完成了我国主要的科研项目,成为科研队伍的生力军;但绝大多数研究生的生活低于一般人群,甚至在贫困线以下(少数依赖父母的另当别论)。这两个存在的事实具有中国特色,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政策迷茫相结合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科研的竞争力。

  首先,现有的研究生政策“吓跑”了优秀的本科生。我的大学同学,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提供的奖学金在交完学费和支付正常的生活开支外,尚有结余。事实上,有许多目前活跃在我国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当初都是依赖于高额奖学金在异国他乡完成学业的。目前研究生素质的整体滑坡,不仅仅是由于研究生扩招所致,现有的研究生制度也无法留住优秀人才。

 其次,研究生作为低廉的劳动力使其无法安心学术研究。我国研究生的“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非常不完善,基本上是在借鉴本科教育体系,并没有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需求,也没有考虑到研究生已经是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一个群体。学术研究,最忌浮躁。研究生队伍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安心于学术的研究生却越来越少,按时毕业是许多研究生的希望和理想,而项目的进展情况却成了次要问题。导师动用权力让研究生延期毕业成了当前师生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我个人了解,研究生不愿意延期的最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如果理解一个长期处于贫困线下的人是多少渴望脱贫,一个不能完全独立的成年人是多少渴望独立,我想研究生对延期毕业的抵触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许多导师不得不妥协于这一点,从而牺牲了项目的进展。

 第三,削弱了研究生群体的创新能力。研究生虽然是一个受教育的群体,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科研项目虽然是导师申请获得资助的,但科研项目创新的实践者却是研究生群体。虽然财富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甚至可能是绊脚石,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研究生是不可能完全发挥其创新能力的。相信这一点许多人不会反对。我们应当鼓励研究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不必“人为创造”苦日子。

四、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不应只是收费!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从1999年就开始初现端倪,直到2006年 拟在九所重点大学进行试运行。改革的核心要点是收费,收费和收费。研究生教育不再是义务教育,这成为研究生全面收费的最好理由。在收费问题上,我们实现了与国际快速接轨。研究生全面收费已是大势所趋,培养费由导师承担。但如何保障研究生的待遇,却很少被提及。收费制度已见雏形,但高额奖学金体系,却只是在 酝酿中;许多国家大多都提供优厚条件让研究生能够独立地支撑自己的生活,但在中国这一点看起来很难做到。我们绝大多数人,包括决策者、导师、甚至研究生本人,都在漠视这一群体生存在贫困线边缘,而缘由却是因为对知识有更多的渴求。

我不反对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但同时呼吁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研究生薪酬制度等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待遇;呼吁媒体关注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研究生。因为,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不应该完全依赖于大学、研究机构和导师的努力,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实业家都应当成为有力的支撑力量。

五、建立“非固定研究人员薪酬制度”

    此文在科学网发表后,有网友建议利用科研经费补贴提高研究生的待遇。根据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很难。问题不在于有经费的导师可以多发,没有经费的只能少发,提高研究生待遇本来就不能搞一刀切,也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只有承担并较好地完成了科研任务的研究生才能拿到薪酬。关键在于因为没有制度保障,完全凭借导师的性格和品质,体谅学生的多发一些,斤斤计较的少发一些。近日报道,山东省审计发现高校科研经费仅4成直接用于课题,我敢肯定其余的6成中仅有很少部分用于研究生补助。

 

因此,应当改革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提高或追加研究生薪酬基金或者建立非固定研究人员薪酬制度。申请项目时说明需要多少研究生和其他临时研究人员参与完成此项科研任务,提交同行评议,同行专家和二审专家确定是否合理,在下拨经费时单独划拨用于支付临时研究人员(主要应由研究生组成)的工资。这样,从制度上保障了参与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的待遇,稳定一线研究队伍,并进一步鼓励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研究生行列,以更高水平创新我国的科学研究。

少数需要国家保护的冷门学科外,对于没有科研经费的导师,应当限制和不允许其继续招收研究生。或者,将现有的公费自费改为有经费资助无经费资助,由研究生本人选择。

 

六、结束语

  或许,一个更加简单的道理是,每年花费2000多亿用于公款吃喝的国家,应当痛下决心来保障这样一个群体过着“体面的、有一定质量”的生活,这个群体完成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科研任务。

 

 

谈谈研究生的待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9-5064.html


下一篇:建立“非固定研究人员薪酬制度”
收藏 IP: .*| 热度|

1 huangshan

发表评论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