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津先生、可真老师和刘玉平老师等博主在热闹讨论基金评审时应当匿名还是实名。我也来凑个热闹。
首先,我赞同基金评审应当匿名。实名制的基金评审,表面上更加公平,实则上可能暗含更大的不公正。如果采用实名制,让我评审业内一位资深老专家的申请书,我肯定不敢实话实说;如果采用实名制,反正申请人最终会知道评审人是谁,就有可能评审人可能与申请人私下达成一致意见,特别是熟人之间;如果采用实名制,其结果是“有名或有权”的人经费越来越多,而年轻人可能很难拿到经费,一位老专家完全可以肆无忌惮地批评一位年轻学者,但反之是不可能的。
但是,基金的评审应当被监督,而且应当被认真地监督。
1)应当尽量避免出现熟人评审。申请人和评审人都应当详细提交其工作经历。在计算机遴选评审人时,要避开申请人曾经学习或工作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另外,申请人和评审人曾在同一个时期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过的,也应当避免。我相信,这通过计算机程序是很容易实现的。基金委也有详细的申请人和评审人的信息。
2)应当尽快启动相关软科学研究,评估每一位申请人的评审质量。在邀请评审人评审项目时,要同时附送一份评审细则,详细地做一些规定。比如,要求评审人在某些情况下,主动退出评审。例如,评审人碰巧与申请人是曾求读于同一个导师等。明显多次违反评审细则的,应当警告评审人直至取消其评审资格。
3)公开批准项目的评审意见,这是获批项目应当接受的群众监督。其他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某些明显有偏差的评审意见提出质疑。
4)建立评审人纪律监督小组,由退出一线研究的资深专家组成。监督小组受理申请人对某评审意见的质疑,以及在3)中对获批项目评审意见的质疑,并最终给出书面答复意见。对明显有偏差的评审意见,根据其性质情况提出批评(可能是客观的学术水平原因,也可能是主观的偏袒或打击报复)。我相信,刚开始时质疑意见会很多。但以后会越来越少,评审人纪律监督小组会成为“悬而不发”的利剑,监督着每一位评审人。
任何群体都应当是被监督的,评审人也如此。但评审人不应该由被评审人来监督,否则评审人的评审也言不由衷了,尤其对没有资历的评审人而言(但不一定是没有水平的评审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