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19389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1938913

博文

快乐随缘

已有 1481 次阅读 2020-5-7 13:3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快乐随缘

— 三上郑晚心花开

 

陈子才

 

  清人石成金在其编撰的《传家宝》一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的同乡李应麟先生享年一百一十四岁。在他年逾百岁时,石成金曾向这位虽胡须全白、而精神壮如五十岁的老人询问长寿之法。李答曰:“一生快乐且随缘,穷也欣然,富也欣然。此十五字,实仅‘快乐随缘’四字。”细想起来,此话富含哲理,悟通其中之奥妙,每日皆得自在快乐,真乃延寿最妙之法。

   多年前,我在新疆捡拾一石,上有白色石纹勾划出一个图案,酷似笑星赵本山的头像。媒体闻讯,前来采访拍摄,刊登上报,又在电视上播报,不亦乐乎?定居郑州以后,郑州晚报记者周甬、王晋晋、张璇又闻讯来家中采访。晚报在200759A08版刊出石照和文章,并配发了一幅赵本山的漫画像,还为他设计了一句台词:“这年头,连石头都知道傍名人。”。记者们在文章中写道:“一个形态逼真的白的头像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蓝灰色的基岩上,那种老式的鸭舌帽下,凹陷的眼眶,伸出的鼻子、嘴巴,下巴的线条十分清晰。稍微粗短的脖子,加上衣领构成了一个半身塑像,这不是经常在小品中扮演农民形象的赵本山吗?”

   这篇新闻报导当天就被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记者李志全看到。他随即来家中采访,拍摄了许多石照,我送他一篇我撰写的《石缘·石韵》一文(已在《科学新闻周刊》刊登),请他改写报道。他把许多石照上网,并将文章改写成文,连同石照一起传送中国新闻社。该社又将文稿和石照传送香港大公报。该报于200786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题为《与石有缘以石会友—访郑州藏石爱好者陈子才》一文和13幅照片。(11张石照,2张本人石照)。由于大公报向全世界发行,所以影响很大。大公报给力以整版介绍一位老人的奇石收藏,实属罕见,此事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极多的,细想起来,缘也!

   我的寓所离郑州市北古玩城不远,十多分钟就可以走到。我常去市场观赏古玩商品,与不少摊主成了朋友。一天,一位青年向我展示一块黄河石,那是一块像鞋靴的石头,质地很好。平底有后跟,底上有十三道横纹,鞋帮上有许多细斜纹。由于是朋友,他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我。回到家中,仔细观摩,十分欣喜,提笔写了一首《咏黄河石鞋》诗。并将消息告诉了郑州晚报记者李丽君,很快又由周甬拍了几张照片。20101123日,郑州晚报李丽君和赵柳影在A20版社区新闻栏目中撰文将此石鞋介绍给读者,她们用了一个颇具幽默感的标题:谁“丢”了这只石头鞋?,同时还刊登了我手捧奇石的照片。我开心地笑着,脸上洋溢着喜悦…。我与这只石鞋,真是有缘了。新闻见报之后,晚上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石友结伴来家中观赏奇石,笑声不断…,梦醒之后,我随即写了一首《梦石》诗,在网络和报刊上发表。苏东坡梦石,作《咏怪石》诗,此诗在咏物诗中别具一格,表现了他天才的创造精神,足以与屈原的《橘颂》相媲美。人们尊称苏轼为苏子。三十年前,我在新疆与陈毕业合作撰写科普文章,他用了笔名巴童,我不加思索地取了一个笔名:苏子,与其呼应。当然,他不是巴山蜀水的神童,我也并非苏南水乡的才子。细想起来,我这个“苏子”作《梦石》诗,也足以令人兴奋的了。由买石到见报,又因梦而成诗,缘也,不亦乐哉!

   我与郑州晚报结缘,最近还有一件趣事。前年,我购买了一个黑色的鼓形砚台。底部刻有“大清丁丑年秋月制”(繁体)和“黄任珍玩”一方印章。周身刻有“林佶”和印章,并有一圈繁体字:ⅹ乎鼓舞乎轩莘田宝之精华聚。ⅹ代表了一个怪异字:左吉右彡下是衣。由于这个字太奇特了,询问了郑州北古玩城的书画家均无人认识。于是,我写了一首小诗:“古砚有字太怪异,左吉右彡下是衣。厚重中原文化浓,应有高才能释疑!”,将它传送郑州晚报,希望能在报上寻觅能够认识此字的人。

晚报来人在家中采访后,于201154日在A20版“社区新闻”栏目中刊出记者李丽君和实习生赵柳影撰写的报道,编辑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上边左吉右彡,下边一个衣”是啥字?在这通栏标题的上方,还印着六个小字:今天考考大家。随文刊登的还有由赵柳影拍摄的我双手捧着砚台的照片。这篇报道用了近二分之一的版面。

   新闻一刊发,引起许多热心市民和专家的关注,纷纷搜寻查阅资料,猜测此字的读法和含义,晚报的热线响个不停。笔者也于当日接连接到河南中医学院大一学生李鹏超的4个短信,详细介绍了他查阅资料后得出的结论,认为此字应是“嘭”字的异体字,念peng。该院研究古文的李老师赞同李鹏超的看法。

   201156日,郑州晚报在A18版“社区新闻”栏中,再次刊登李丽君和赵柳影两人撰写的综合报导。在这篇以“这个字让大家查了不少资料”为题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市民和专家对这个字的读音和出处的见解:念yi?念peng?念yuan?zai?众说纷纭。河大和郑大历史学院的两老师看法一致—应该是“鼚”(chang),可能雕刻时因笔划太多而简化了。这篇报导占用了四分之三版面,

   为了这个字,两天之内,郑州晚报先后用了1234版面来报导,寻求答案,许多专家学者、市民参与此事,使我十分感动。于是,提笔写了一首题为《道谢》的小诗:古砚怪字大家猜,晚报给力献真爱。众说纷纭一字师,老翁读罢心花开。大河南北藏龙虎,厚重中原多高才。人生有缘再相聚,观摩黄林辨真伪!

 这首诗后面有一附记:砚上刻有黄任珍玩和林佶两方印章。黄任是清康熙时知县、大诗人、藏砚名家。林佶是他的书法老师,也是一位大诗人。

因为收藏奇石和古玩与郑州晚报结缘,实在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它们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快乐随缘,谢谢郑州晚报!

 

(作者系中科院新疆理化所退休干部)

201159日撰写于郑州四月天小区寓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5754-1232017.html

上一篇:闲趣无穷
下一篇:磁趣乐
收藏 IP: 222.137.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