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如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志东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和纷杂的年代,在心灵深处保持一片宁静的时空。

博文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真假未明

已有 14743 次阅读 2009-9-19 09:33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阿波罗登月

傻帮帮主大呆闭关四个月,在二帮主二傻兄弟的煽动和忽悠下出关,贴出《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证伪》。后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考虑不周之处,又贴出《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证伪失败》,充分发扬了傻帮的傻玩傻乐娱乐自己娱乐大众的傻子精神。在光恒老师的鼓励下,本帮主继续忽悠,再贴出本博文《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真假未明》。当然,大呆对任何误入本文并感觉被忽悠的读者,不表示任何的抱歉之意。
首先分析分析《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证伪》一文的疏忽之处:
1)在计算从月球上发射物体所需要的能量时,与地球上的情况做简单的类比,仅仅考虑了两者重力加速度的差别(相差1/6)。而实际上,还应该考虑月球的半径与地球的差别(相差1/3.7)。所以,实际上,从月球上发射相同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为在地球上的1/22。所以,原来认为从月球上发射卫星也需要三级火箭的判断就可能是不成立的了。
2)没有考虑月球上没有空气,地球上存在空气。当然,存在不存在空气主要带来两点差别:一是,在高速度下空气会对火箭产生很大阻力,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但是,考虑到高速度下空气阻力会摩擦生热,会损毁火箭,通常在低空下不能使火箭达到很高的速度,等到空气稀薄了以后火箭速度才到达高速度。所以,空气阻力问题是一个影响因素,但不会是最主要因素。二是,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舱需要用火箭反推作用从高速度以及高空并克服月球的吸引力平稳安全地降落到月球上(无法用降落伞),要消耗很多的燃料,甚至比登月舱返回需要的能量都大
3没有考虑除了登月舱以外,在绕月飞行的轨道上还有指令舱和返回地球舱,登月舱的上升舱与指令舱对接后,宇航员实际上是乘返回地球舱返回地球,所以简单地类比计算登月舱从月球回到地球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合适的。因为指令舱和返回地球舱可以提供能量。
当然,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证伪失败》并不代表就无条件地认可阿波罗登月计划是成功的真实的,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继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表示一定的怀疑态度。在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前,任何人均可以持怀疑态度。以下列举为什么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真假未明》的原因(总结大呆和二傻的论点):
1)(大呆:)应该由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等)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登月点进行拍照,公开照片,让所有的地球人看看在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月球车以及登月舱的基座(下降级)。
2大呆:)根据费曼的调查报告, 八十年代时航天飞机由于使用落后的计算机技术, 居然在整个发射/降落过程中要航天员人工换几次记录磁带. 不知道美国人在60年代时那么落后的计算机技术条件下如何完成复杂的登月任务的?
3大呆:在人类登月四十年后,NASA还计划要十年多才能返回月球,难道NASA的科技人员在这四十年里是吃干饭的?
4)(二傻:)如果土星五号有那么大推力,为什么现在的国际空间站要用航天飞机零敲碎打地往上运,而不是在地面安装好,一次用土星五号火箭送上去?
5)(二傻:)为什么要用月球车"卡丁车"?将它从地球带到月球需要消耗多少无谓的能量!如此的可怕消耗又能带来什么样的回报?
6二傻:奥巴马委派的独立委员会指出NASA的“重返月球计划”不现实。这个委员会于2009-9-8公开其审查报告的简介,其中说到:“由于缺乏资金,NASA现有的重返月球的计划,好比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轨道, 必须作出调整…”
最后,隆重推荐二傻特别推崇的索罗斯“反身性理论”。“反身性理论”通俗易懂的版本

<六句话从平民到世界银行副总裁>
爹跟儿子说:我要给你找个媳妇。
儿子说:可我愿意自己找!
爹说:但这个女孩子是比尔盖茨女儿!
儿子说:要是这样,可以。
然后他爹找到比尔盖茨,
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一个老公。
比尔盖茨说:不行,我女儿还小!
爹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世界银行副总裁!
比尔盖茨说:啊,这样,行!
最后,爹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
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副总裁!
总裁说:可是我有太多副总裁了,多余了!
爹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婿!
总裁说:这样,行!
      
据说这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成份! 不相信者,请回忆一下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做的假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44-256525.html

上一篇: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证伪失败
下一篇:中国国庆60年:历史坐标下的梳理与使命(转载《联合早报》)
收藏 IP: .*| 热度|

11 苏青 鲍得海 刘进平 杨秀海 徐坚 陈国文 刘凡丰 吉宗祥 蔣勁松 马光文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