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瓦厚能源与生态实验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waho 太阳文火炖地球,洒遍人间光和热。新鲜的能量随手可汲,何必舍近求远挖地球?自由能源万岁!

博文

常温超导体还在绞尽脑汁搞?替代捷径可无关温度

已有 14192 次阅读 2017-6-23 09:0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制冷, 超导体, 液氮, 旋转, 钇钡铜氧

副标题:常温超导体世界难题终于找到了替代解

首先声明我不是材料问题专家,我的超导捷径也不用特种化合物,而是替代方案。

超导的目的是以零电阻,或零压降传导超大电流,最终获得超强感应磁场,以满足各方面应用,如:高能粒子加速器、磁悬浮、等等。

传统方案就是拼材料配方,普通金属虽可实现超导,但需要冷却到稍高于宇宙极限低温(-273)的环境,这么苛刻的要求,显然无法经济地满足。

于是全球的材料学家,纷纷研究如何搭配天底下的可用元素,寻找实现常温下就能超导的终极“仙丹”。找啊找,实在找不到,能提高一度算一度,总算得一配方:钇钡铜氧,达到液氮低温(-196℃)可支撑的环境。

就算达到液氮温度也没啥大不了,实际应用中,要长时间维持这么低温的环境,耗能代价不菲,且超低温制冷机组,体积庞大,造价昂贵!

理想的常温超导,应是无源器件。但实际可用的超导器件都变成了有源的,即离不开外部大量能源供应,以营造并保持低温环境。

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我忽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然现有超导技术,本质上还是有源的,为何不另觅捷径,抄近路多快好省地实现,与温度无关的替代技术方案呢?虽然仍是有源的,但其能耗和维持液氮环境相比,若是一个零头都不到,那就算很完美了。

我的“歪”主意是这样的:反正就图个超大电流和零压降,我给你要的这些不就得了。只不过我的超大电流,是器件宏观运动引起的“虚电流”,不像实际低温超导器件,静置在低温环境中那样,内部电荷以库珀对方式流动;而零压降,则两者并无本质不同。

千万别小瞧了我的“歪超导”。虚电流一点不输给实电流,她照样产生磁场。不但不服输,而且要远胜,她轻松地就能产生更大电流。实电流还有饱和的弊端,而虚电流则高枕无忧,只要运动速度上得去,她就使劲地线性增长!

不服?那就来算帐并PK一番

电流的标准定义:单位时间内流过任何一处横断面的电荷量。安培1A = 1库仑/秒。

先试算半径1mm的铜线中承载1A电流时,内部电荷流动速度。

铜的比重8.94,1mol(摩尔)质量64g,换算出140685mol/m3,Avogadro常数表明1mol含有6.02*1023个原子,所以1m3的铜材的总原子数约8.5*1028个。

铜原子的外层电子配置为4s13d10,容易失去的4s轨道未配对电子,正是所谓的自由电子,而1个电子的得失就对应1个电荷。

标准电荷值为1.6*10-19库仑,因而1m3的铜材的潜在总流动电荷量数约8.5*1028*1.6*10-19 = 1.36*1010库仑,再反推出1库仑的电荷占用体积7.45*10-11 m3

由已知半径,便可算出铜线的截面积 = π * 0.0012 = 3.14*10-6 m2

1A电流对应的电荷流量为1库仑/s,根据单位电荷的体积占用,最后得到电荷的流速 = 7.45*10-11 / 3.14*10-6 = 2.3*10-5 m/s = 23μm/s

惊呆了吧?原来电荷在导体内竟然流动得这么慢,对应的流速比毛毛虫还磨蹭。这还是按1毫米半径的细线算的,线要再粗些,电荷流速就更慢了。

根据日常使用电源插线板的经验,这样的细铜线,若通以10A以上的电流,慢慢就要微烫了,再翻倍,就可闻到胶皮烧煳的味了,而此时电荷流速还不到1mm/s

现代能跑会转的东西,哪个动起来不是风驰电掣,甚至超音速>340m/s。电荷若是傍上这样的“大款”或“快款”,不也能“飞黄腾达”,立马产生超级大电流?!一下子让普通导线,甚至超导导体相形见拙。

你可将一个中性的铜盘子转得飞快,可惜白搭了,不会产生电流。但若先让它带上电荷再去旋转,环形电流效应立即显现!只不过电荷是躺在盘子上不动的“乘客”。

想象有一张看不见的过盘心、且垂直于盘面的横断面,静止于盘子的上一级惯性参考系,如地面,那么,电荷难道不就在这个横断面内高速穿行?巨大的虚拟电流正是这样产生的,同时零压降,或者说,这里根本就没有电阻电压的概念,因为电荷在盘面上压根就没动。

旋转盘子需要一定能源供应,所以这样的超导替代系统是有源的。但是,只要这个带电盘子与外部作用的合力为零或可忽略不计,则维持高速旋转就不需要多大的能耗,与正规超导系统内的强制冷压缩机那样的“耗电老虎”比起来,优势突显!

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转盘带上尽可能多的电荷。

理论上非常容易:把盘子做成平板电容的电极板之一,接上高压直流电源充饱电即可,至于当正极还是负极用,无所谓,根据需要或者方便性决定。

工程上就不见得容易了,除非追求高电流的野心不大:要想虚电流大,必须电荷尽量多,单位面积植入的电荷越多越好,最好每个原子都能得或失一个电子。

现在的超级电容,容量最少都是法拉级别的,玩音响的发烧友称之为“大水牛”。其极板上能有1%的原子发生电子得失就相当不错了,或者说,极限密度大约每平方纳米产生10个标准电荷。

要想电容极板电荷密度高,体系的电容必须很大,极板间距必然很小,防止动静极板间刮蹭短路,需要非常高精度的机械加工,难度可想而知。

正负极板同向同步旋转不就没上述问题?错也!虽然虚电流照样产生,但两极板虚电流方向相反,感应出来的磁场相互抵消。别忘了:搞超导体的极终目的就是追求超强磁场而已。

小结:实电流是静止导体参考系内的电荷流动,而虚电流刚好相反,这时候导体在运动,而电荷在导体参考系内静止,但搭了母体的高速“便车”。

来来来,我要“上菜”,请大家“品尝”我的另类超导系统。性能完全跟温度无关,只要材料不熔化,哪怕不幸遇上500℃以上的高温,还能正常发挥功能。

下图摘自我专利申请文件中的一幅:

quasi-superconductor.png

为了产生尽可能大的虚电流和强磁场,我采用了“光盘盒”式多碟正负电极相间结构。

全部定子电极板与基座,在电路上一体化,接入电源正极;所有动碟片转子通过导体同心轴,实现电路上一体化,并架在低摩擦轴承上,再通过滑环导体,接入电源负极。

充饱电后,让电机驱动负极动碟高速转起来,高仿超导系统就可产生强大磁场了,轻松可整出几十甚至上百特斯拉的强场。

受力分析:

中间任何一张碟片的电荷符号与两侧碟片相反,所以库仑吸引力相互抵消;而最外边的两张碟片因无法抵消,会产生一定应力,因而构成驱动电机的负担。但如果合理设计,把这两张外露碟片作为定子的一部分,固定到基座上,就可为电机减负。

所以说,我这个有源超导替代系统,无须大量外部能源维持。基本上,只需启动时一次输入足够能量,建立高速惯性旋转平衡,之后补充少量摩擦损失就行。

只要层叠的碟片数量足够多,就能攒出很大的电荷量,配合极高的转速,就能产生猛烈的大电流,甚至达到常规超导材料,难以望我项背的程度!

不妨试算看看产生Alfven电流即17kA如此大电流,如何用我的系统实现。

碟的数量,以及半径都不是问题,我关心的是电机转速“瓶颈”。

假设1000片动碟,半径10cm,间距尽量小。

充电高压产生的电荷极板密度1e/nm2,e为标准电荷量。也就是:1.6*10-19/(10-9)2 = 0.16C/m2,C是库仑单位的符号。

极板总面积= 1000*π*0.12 = 31.4m2,因而总电荷 = 31.4*0.16 =  5C

由电流定义,推算出碟片转过1圈的时间:5C/17000A = 0.00029s,折算成易懂的转速= 60/0.00029 = 206880rpm,rpm = 每分钟转的圈数。

以现有高速电机技术,配合增速系统,达到每分钟20万转还不算难事。低档离心机的转速也至少万转/分钟。

好了,我是来抛砖引玉的。更详细的技术分析,以及设计上的多变性、细项设计图,我已经写成英语论文,放到了预印本服务器上,有更高追求的朋友,可以点击下列链接下载阅读:

Room Temperature Alternative Superconductor System Based on Classic Dielectrodynamics http://vixra.org/pdf/1704.0385v2.pdf


附注:

我无意打击搞材料学研究的积极性,如能最终搞出常温超导材料,意义比我的“近似解”大得多,毕竟我这是有源超导,只有常温超导材料,才是真正的无源超导。所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从理论模型角度看,这是我去年奠基的介电动力学(Dielectrodynamics)的续集,第一集的模型是将电容器的介质作为变量,本续集是将电容极板原地旋转。

我的这一创新另类方案,是在探索清洁核能技术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结合热中微子聚焦催化作用,一套绿色无公害的核反应堆,有望在不远将来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张崇安 指南针,你为何要指向南方?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821475-977404.html

2、Rowland实验动画 https://www.edumedia-sciences.com/en/media/108-rowlands-disk

3、Static on moving object forms magnetic field  http://www.6moons.com/audioreviews/furutech8/demag_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1062448.html

上一篇:太阳如何文火炖地球?兼谈聚焦热中微子内炙地核
下一篇:一公斤钴60有多火爆?推导核衰变热功率密度公式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41 张操 代恒伟 李学宽 杨正瓴 王从彦 李颖业 尤明庆 朱晓刚 王大岗 钟炳 高友鹤 张明武 徐令予 宁利中 汪晓军 张海芃 侯沉 侯成亚 邢立成 鲍海飞 XY yunwowo azzx lyyng sciguru wrkng jlx1969 xlsd dulizhi95 longliveTaiwan Global001 DolbyGeiger DavidHK EarlyMuddyBee techsavvy sexyatom hqhv gaoshannankai mnjz ChiangKaishek yinda721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