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学术期刊质量与同行评议制度改进 精选

已有 6028 次阅读 2020-8-8 21:07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着科研规模的快速扩大,目前学术期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稿件数量急剧增加审稿专家人数和时间投入难以相配因而篇均处理力度下降。我今天发言的目的是如何从论文质量内涵的视角提出应对的方法尤其是在明确同行评议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手段的改进,实现刊物质量的提升。

学术期刊质量的内涵是学术论文质量那么如何判别论文质量?刊物的质量是每篇论文的质量综合而成的但论文不可能篇篇都是精品。在操作层面上,质量最好的文章就是哪些贡献大的论文。在所有论文中有重点地发现这些论文予以发表,是学术刊物的主要任务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论文遴选工作的目标是保证好论文的发,而不是要设法淘汰所有质量差的论文。好的论文最低层次是论文的格式符合要求写作规范,最高层次则是在一个领域研究或方向上的首发论文。许多刊物都是由于发表这类论文而获得声誉以上两者之间有许多过渡形态,构成一个连续谱

从论文的不同类型来看有两类主要论文。一是研究论文它可以是刻画特征的,其质量要求是信息量,有高质量的数据,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或者可以是针对过程和机理产生新理论新观点也可以是关于研究方法的提出观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新技术。另一类是综述论文它可以是回顾一些重要方的进展,其质量要求是准确描述最新进展和重要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也可以针对现有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集成新知识,其质量要求是知识的系统性提升,以及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因此,研究论文的共性是原创性,而综述论文的共性是指明今后发展方向在这些方面最突出的就是论文中的上品,需要编辑部下大力气去培植。

在稿件过多的今天,不可能对每份稿件平均用力,应抓住一头,放开一片,即对于一般性有价值的论文予以放行,而对于有精品潜力的论文,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使之在短时间内趋于完善并加快发表较好的状况是,每一期都有这样的论文,使研究者们对新成果有所期待

应对新情况,还要改进审稿过程期刊的匿名审稿方式已经有了300年历史,请家过目可以防止稿件出现明显的错误,好的审稿报告还可以帮助作者提升论文的亮点。在科学发展历史中,这一制度被逐渐固化,并推广到项目评审的领域,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评审。但是,在评审对象和评审数量都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这一制度并不天然地具有质量保障功能早年论文发表并不作为岗位考核指标的情况下,若非有发表学术见解的冲动,人们不会大量投稿。另一方面,在科学家人群中,名家毕竟是少数,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只够处理少量稿件,否则他们自己也无法做研究了。所以早年匿名审稿制会有较好的效果现在不同了,规模的增大使审稿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审稿队伍扩大到广大的科技人员,编辑部要面对如此之大的人群,而且往往是有利益相关和冲突的人群。科研与项目经费还事关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审稿甚至确定审稿人的难度可想而知

有些刊物为了保证公正,并充分利用审稿专家的资源,采用了审稿的双盲方式,或规定了论文的篇幅,但这些措施即使可行,也不能真正保证论文的质量。还有的刊物采取固定审稿天数或用百分比的办法,也不能适应论文投稿规模的动态变化,而且在刊物评价重视影响因子的情况下,这些措施的效果很可能是负面的。

对于如今匿名审稿的组织工作,一定要认识到,其可操作性取决于投稿规模和专家人数及愿意投入的精力,对稿件进行分层次处理也许是有效的。编委会成员可对稿件的潜质提出评价建议,潜力大的论文经高层专家或名家审稿,帮助其进一步提高。普通稿件则可降低专家的水平要求。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对审稿人提出要符合学术水平和诚信水准的审稿报告,应是正面鼓励的、建设性,有合理的具体修改建议,缺乏这写要素的报告,是不合格的,不予采纳由于利益冲突观点不一致而提出退稿建议,或者使作者难以修改而延误发表这样的动机有时也可见到,此种行为是不正当的。我们注意到,较差的论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由于作者没有花费很多劳动内容空洞退稿是正当的第二类作者投入大量劳动内容具有原创性质量上的问题通常是由于语文较差逻辑不够严密图表质量欠佳之类,对此种情况不退稿。编委会要把好关,在作者和审稿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对有价值的论文,尽量鼓励作者修改并通过稿件处理过程提高审稿人的操守和能力。

 

  (本文是在中国海洋学会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上海201392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36082-1245567.html

上一篇:《宝山湖》述评
下一篇:海岸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收藏 IP: 180.111.34.*| 热度|

15 钟灿涛 史晓雷 黄永义 信忠保 曾杰 檀成龙 高友鹤 许培扬 刘山亮 苏保霞 谢文静 王俊杰 杨正瓴 何金华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