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影响因子”是一个误导性概念 精选

已有 14819 次阅读 2018-12-2 23:35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两年内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被定义为“影响因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变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何要动用这样的一个唬人的术语呢?它与期刊影响力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确定用这个指标来进行科研管理是否可行、是否有效。

这个术语,英文写为“Impact Factor”(简写为IF),来源于一家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该机构早期是提供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刊物信息,后来逐渐演变为盈利机构,通过提供科研服务来获取利润。这种变化有一个世界性的背景。

20世纪后半叶,科技的重要性使得各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投入必然产出研究论文、报告、专利等物化成果。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成果在哪里发表事关自己的学术生涯发展,是个大问题。发表论文的人,总希望自己的论文被同行所关注并引用。抓住这种心态,搞一个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就成了指标的第一选择。你想,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研究者,一家期刊能够让你的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就被多次引用,这难道不能让你动心吗?你博士毕业后计划做两年博士后,难道不渴望能在两年后晋升副教授职位吗?那么好,这家机构及时送来了这种信息,告诉你哪些刊物能帮助到你。为了让你容易记住,该机构还把这个指标比较靠前的一批刊物命名为“SCI刊物”。20世纪后期,有数千家期刊被选入SCI刊物名录。这下问题简单化了:一位年轻学者的投稿方向就是SCI刊物,而且“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越多,就越值得优先投稿。

研究者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要把这个指标卖出去,科研管理者那里也要搞定才行。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科技管理者信服这个指标。从科研逻辑上说,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为什么两年里引用次数多的论文是好论文?哪些人在引用、如何引用的问题是否也应该问一下?要打消管理者的此类顾虑,还要另下一番功夫。

由于学术界看重的是学术影响力,管理者也必须尊重学术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指标描绘成一个学术影响力指标,就容易被管理者做接受。怎样才能做到呢?答案是把逻辑搞乱,“逻辑越混乱,结论越有趣”。在实际操作上,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要弄出一个复杂过程。首先要把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要件拿过来,例如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情况如何、哪些学者在引用、论文对他人的研究有何影响、作者发表论文之后得到了哪些声誉,等等。要件取得越完整,学术界就越认可。第二步是把情况简化,找到特定条件下的案例,说明有影响力的论文均与引用情况相关联,这种案例很多,很好找。第三步再往前推一步,说引用情况好的论文就是影响力大的论文,此类论文的载体就是好期刊。不幸的是,这种不成立的推论能蒙骗住很多人(有一部文学作品企图揭露这件事,所用的例子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你拒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因此你必然有精神病,应该关到精神病院里去)。最后一步是关键性的,就是要抛弃掉“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这个平凡名称,而改用一个“影响因子”名称,让人不自觉地将其与学术影响力相联系。有了这个高大上的名称,不怕科研管理者们不就范。只要有部分管理者开始接受,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图省事而接受这个简单指标,就会迫使其他人也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指标。

以上所述的,就是一个平凡变量演化为唬人术语的原因和过程。无论最初搞这些指标的人动机如何,后来确实就变成了逻辑混乱的一团糟。要澄清这种混乱,还需要多说几句。从源头上说,期刊影响力是由所发表的论文决定的,发表某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第一篇论文(称为“首发论文”),可以见证刊物编委会的眼界;在重要方向上系统性地发表有理论和技术突破的论文,可以表明编委会成员自身的学术造诣;而发表有才气、有智慧、有远见的论文,则是彰显了刊物的品位。这几个方面都很突出的刊物,肯定是影响力大的刊物。就引用次数而言,一般化的引用并不重要,被看出科学问题要点的人引用,被欣赏论文智慧的人引用,被做前沿研究的高水平学者引用,引用之后能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科学问题、应用成果,这些才是真正要紧的。显而易见,在“IF” 那里这些评价都是缺失的。作为科技信息的采集者,他们并没有下功夫在这些方面构建指标。这说明,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方面,管理者必须另加考虑,用所谓影响因子这样的指标是不靠谱的。以后的人们来研究科学史,会把根据“影响因子”对刊物进行排名、分区的做法当成超级玩笑。

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讲内涵,只讲数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能否作为影响因子呢?答案仍然是不能。设想,我们试图根据引用次数来比一比各位研究者水平的高低。前面提到的那家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自身提供的数据就表明,每篇论文、每个学术期刊都有一个“期待引用次数”,即论文发表后可被学术界引用的预期平均总次数。根据定义,期待发表次数大于或等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论文半衰期(即从论文发表之日到引用高峰出现的时间长度)乘积的两倍。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期刊的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三次,半衰期为十年,则其论文的期待引用次数将会大于或等于60次;另外一家期刊的上述参数分别为六次和三年,则其期待引用次数仅为约36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并非期待引用次数的唯一控制变量,因此在所谓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一定总引用次数也高。真实的情况也是,主流期刊无论IF如何,论文总引用次数都是靠前的。所以说,对于研究者而言,即便仅仅出于引用次数的考虑,也应选择期待引用次数高的刊物,而不是两年平均引用次数高的刊物。

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评价刊物和评价个人是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刊物有较好的期待引用次数,有可能是个好刊物,但涉及到研究者个人时,无论其论文在哪里发表,还是要看实际的引用情况。设想,某位研究者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此后的两年里只被引用了五次,那么在引用次数这个指标上,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拖刊物的后腿。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搞科技情报工作,给研究者提供学术期刊信息,这本身是一种服务,没有错,给一些变量下定义起名字也是可以的,但“IF”错在术语表达不准确。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就如同把犯罪分子每年作案次数定义为行善指数一样,前者歪曲了“影响”的意思,后者歪曲了“行善”的意思。今后凡出现“影响因子”表述的地方,应该一律回归原意,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来取代。

(2)对于研究者个人,建议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首先应考虑其学术声誉,与正规科学家为伍,你也就成了正规学者,就有学术生涯的真正发展。在数量指标上可考虑“期待引用指标”,投稿时选择那些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半衰期乘积较大的刊物。

(3)科研管理者要区分对刊物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对前者,在内涵上要考察刊登经典论文和重要论文的情况,以及作者学术声誉,在外延上要看刊物的期待平均引用次数;对后者,在内涵上要看所发表的论文是否有理论或技术进步,在外延上要看论文发表后被优秀学者的引用情况。对人的评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偷懒、简单、粗暴。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准,如果管理不当,投入再多也难以产出好的成果。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36082-1149527.html

上一篇:传承共同记忆,奋力前沿方向 ——在院庆60周年庆典仪式上的讲话
下一篇:河口海岸蓝图重绘
收藏 IP: 112.64.68.*| 热度|

12 王从彦 李文靖 栗茂腾 LetPub编辑 李万春 钟定胜 冯兆东 季丹 张云扬 徐明昆 黄河宁 谢文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IP: 117.143.113.*   回复 | 赞 +1 [15]谢文静   2020-7-31 22:20
高老师您好,Anthropocene Coasts微信公众号申请转载您这篇文章。
IP: 14.116.142.*   回复 | 赞 +1 [14]章毅   2019-1-8 23:14
发论文积极投稿影响因子低的刊物而不是高的刊物?作者这种文章有什么意义?
IP: 14.116.142.*   回复 | 赞 +1 [13]章毅   2019-1-8 23:11
影响因子高的刊物好没有错吧?
IP: 222.66.117.*   回复 | 赞 +1 [12]吴辉   2018-12-5 11:21
高老师说的有道理。“影响因子”给了管理部门“管理”科学家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其本质是把属于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权强占过来。对影响因子的误用,特别是对其衍生物中科院情报所期刊分区的误用,已经对很多学科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不同学科不同方向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学科一年可以流水线般的产生海量论文,这些论文如何去评价其质量?巨大的论文数量(伴随着的是极短的论文篇幅)足以掩盖真正有价值的论文,从而只能用一个个的标签如IF、分区等来比个高低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研究人员动辄就讲发表了几分几分的论文,而真正的学术贡献似乎就不太重要了,这种现象实在是可悲。这其实都是对IF误用导致的恶果,但这种错误评价机制的改变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阻力很大。
回复  回复吴辉
期待国家科研管理部门采取行动纠正。
2018-12-5 16:5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9.245.149.*   回复 | 赞 1 +1 [11]黄永义   2018-12-4 21:30
《量子力学基本概念的发展》出版,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90244&do=blog&id=1148797
IP: 222.205.126.*   回复 | 赞 +1 [10]陈波   2018-12-4 13:40
讲了这么多,IF高的,影响力普遍偏大。反例有,但相对少很多。
回复  How do you know?
2018-12-4 13:5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83.131.87.*   回复 | 赞 +1 [9]张云扬   2018-12-4 11:02
世界科学技术论文,最终要接受自然客规规律检验。
世界文科(如语言学)论文,就全凭权威学者的权威性、权威期刊货币性的相互勾结,无理可讲。最明显例证就是:学术论文的正文中,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及(或)其相应的限定词(物主代词),就是“作者-不在场了(author-evacuated)”的学说。其实,学术论文中,作者身份的构建与自我宣传,作者署名(+作者单位署名与作者简介)就够。
IP: 183.131.87.*   回复 | 赞 +1 [8]张云扬   2018-12-4 10:35
赞,写得好!
IP: 35.46.53.*   回复 | 赞 +1 [7]王朝杰   2018-12-4 01:36
IF=It's  For ... money, projects, grants, Maozi...
IP: 125.37.161.*   回复 | 赞 +1 [6]农绍庄   2018-12-4 00:56
在我们国家,误导性的东西太多了。
IP: 58.58.52.*   回复 | 赞 +1 [5]董键   2018-12-3 20:18
问题出在管理层上,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说的是科学成就,而人可能作古了。
IP: 1.194.187.*   回复 | 赞 +1 [4]冯兆东   2018-12-3 12:10
所以,还是给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他们所需要的“自由度”吧。让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去体现他们的“存在感”吧。总之,统一的和定量的管理总是会出问题的。一个单位可以IF,也可以不IF,可以SCI,也可以不SCI。最终呢,好大学总归是好大学,好学者总归是好学者。特别是,不像打仗一样,今天赢了就是今天赢了。科学和科学家的被检验是需要时间的。例如,一个得了大奖的“第四纪季风说法”或“第四纪西风说法”很可能根本经不住时间的检验,而一个目前“并不起眼的说法”很可能今后被高度认可。
IP: 222.129.4.*   回复 | 赞 +1 [3]文克玲   2018-12-3 11:36
如果没有更好的同时又实用可行的方法,SCI和引用因子还是会快乐地活下去。!
IP: 218.2.100.*   回复 | 赞 1 +1 [2]李科   2018-12-3 11:26
“物以需有价,又以稀为贵。”IF就是这么的一个产物。
IP: 219.157.131.*   回复 | 赞 1 +1 [1]刘振灵   2018-12-3 10:59
分析到位,直指本质。原本一个引用数据,偏偏要说什么影响因子。由于根深蒂固,很难改正。

1/1 | 总计:1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