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当头炮,马来跳VS:也谈AlphaGo战胜李世石

已有 6550 次阅读 2016-3-9 18:42 |个人分类:视频专栏:《魔方和数学建模》|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魔方, 象棋, 围棋, 15子棋

当头炮,马来跳VS:也谈AlphaGo战胜李世石

 

15子棋后来就进化为魔方(匈牙利人发明)了。

136年前,美国人用15子棋,领导了世界新潮流。

今天,

GoogleAlphaGo又指点(棋界)江山,娱乐全世界。

2010年,也是Google公司,

用魔方指点(棋界)江山,宣布了魔方的“上帝之数是20

俺猜想Google有棋的遗传基因。

从算法(玩法)看,

15子棋是棋,

魔方是棋,

象棋是棋,

围棋也是棋。

看看,说着说着,^_^

俺从外行(人工智能)变成内行(玩棋和算法)了。

2010年,Google一个小组35CPU得到了“上帝之数是20

他们有很多人,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计算出了一个结果,

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

God’s  Number is 20(百度即可进入)。

 

说实在的,俺也是用计算机玩魔方的人,

他们是一帮人,俺是自己一人。

他们有很多计算机,俺只有一台笔记本计算机。

他们玩了35CPU年,

俺玩了35自然年,

俺以前是业余地玩,现在开始职业地玩了。

计算机的多少不是决定因素,人多人少也不是决定因素。

关键是算法和棋谱的调用以及棋谱之间的关联。

 

“当头炮,马来跳”。这就是棋谱。

你记住的棋谱越多,你调用棋谱的速度越快,

下棋时你越容易赢。

象棋残局的棋谱是有限的,

当然了,残局程度越“轻”,棋谱越多。

魔方复位也一样,

当你把(3阶)魔方复位两层后,

就把魔方逼入“残局”。

残局就那么几种方案(当然了弄出棋谱有难度)。

 

象棋残局的方案有限,

魔方残局的方案也是有限的,

任何棋类的残局方案都是有限的,因此,

围棋残局的方案也是有限的。

由此可见,AlphaGo的残局方案数不大,不是难点。

 

既然残局的方案数目不大,

那开场呢?

“当头炮,马来跳”回答了这个问题,

开局的方案数目也不大。

 

AlphaGo把海量的

残局棋谱,半残局棋谱,轻残局棋谱,

都存储起来了。

俺猜想:再把棋谱之间关联起来,以便切换。

AlphaGo所要做的,即AlphaGo的技术关键:

就是调用这些棋谱的算法,

还有棋谱之间切换的算法。

 

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复位魔方的高手,

如果没有天才的记忆力,

他们都要进行艰苦的魔方棋谱记忆训练(3个月左右),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高手,

他们要花费几个小时都不能把魔方复位,

为什么?因为他们忘记了魔方棋谱!

 

只要计算机运行着,计算机就不会忘记棋谱。

因此,

AlphaGo战胜李世石是自然而然的,

只要Google收集到了足够的棋谱,

开场的棋谱,微残局棋谱,半残局棋谱,残局棋谱,等等。

真正令人Google自豪的是,

调用棋谱的算法和棋谱之间切换的算法。

三阶魔方有1019种状态,(搞数据的人说这是数据)

四阶魔方有1045种状态,(搞数据的人说这是大大数据)

五阶魔方有1074种状态,(搞数据的人说这是大大大数据)

这些状态都是真状态,但是魔方的残局数量仍然是有限的。

也许网友会说:魔方的状态有关联性。

围棋的盘局难道就没有关联性吗?

 

【后记】

如果追溯到大唐,俺和李世石可能还是一家人。

不能因为亲戚关系,俺就无条件地点赞他!

在以后的比赛中,俺们的李世石想赢很难!

有人说,李世石代表人类,我看未必。

AlphaGo背后隐藏着更大的人类“家族”,

这个“家族”具有棋的遗传基因。

 




世纪人机大战:李世石 VS AlphaGo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961613.html

上一篇:“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是现代工科的最高境界
下一篇:棋谱和算法:计算机下棋VS计算机玩魔方
收藏 IP: 112.226.208.*| 热度|

12 陈安 魏焱明 武夷山 姬扬 吕洪波 李颖业 郑小康 杨正瓴 蔡小宁 yangb919 xiyouxiyou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